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合研究
    梁卫, 宋强功, 汪瑞良, 凌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2): 327-340.
    摘要 (696) PDF全文 (47199)   可视化   收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正逐步成为油气藏勘探重要目标之一,构造+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储层岩性复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储层构造解释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以及相应的速度求取精度和地震分辨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开展了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研究区存在海底和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长波长空间变速、气云、地震分辨率、构造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等问题。多次波压制、相对保持提高分辨率、高精度地震速度求取、储层构造等时格架解释、储层沉积演化与砂体构型解释,以及井震地质构造成图等是解决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问题的关键技术。后期开发井验证表明,对于研究区埋深约3000m的储层,通过以上精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系列技术,其构造+岩性的储层地震勘探精度可以达到千分之一的精度范围。
  • 综合研究
    朱石磊, 段林娣, 林畅松, 高世臣, 姚振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 47(6): 951-957.
    摘要 (1193) PDF全文 (15337)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震数据空间结构属性原理出发,阐述了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定义及特点,给出地震空间结构属性计算方法,从而将地震波形图像转换成带有明确地质意义属性(能量、熵、对比度及均质性)的色差图像,达到识别复杂地质目标体的目的。在大民屯凹陷西斜坡的应用实例表明,对比度属性对识别断层、熵属性对识别岩性沉积体的应用效果较好,并与钻井结果相吻合,因此该技术能够识别断裂构造和岩性沉积体等地质体,可作为一种综合解释的新技术加以应用。
  • 处理技术
    王世清, 贺玉山, 王建民, 陈秀娟, 张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5): 700-706.
    摘要 (995) PDF全文 (1479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时移双曲线NMO方程的非椭圆特性,讨论了时移参数和非椭圆参数之间的关系,引入在局部坐标系中描述反射双曲线形状的两个约束参数,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建立各向异性高密度速度分析处理流程,解决了远炮检距动校道集无法校平的问题,提高了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文中通过不同实例说明该方法能够解决远炮检距情况下反射波准确归位问题,并能为叠前反演提供高质量的CRP道集。
  • 综合研究
    王军, 李艳东, 甘利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5): 763-769.
    摘要 (1192) PDF全文 (12900)   可视化   收藏
    纵波振幅方位各向异性已广泛应用于裂缝发育带的定量化预测。但对于碳酸盐岩溶缝、洞储层及多组裂缝的预测,该方法遇到了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蚂蚁体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表征方法,该方法将蚂蚁追踪算法和基于纵波振幅方位各向异性的方法结合起来表征裂缝,即由多方位蚂蚁体结合裂缝发育规律得到裂缝发育带的分布范围,在裂缝发育带内应用基于振幅各向异性的裂缝检测方法确定裂缝的密度和方向。该方法既克服了基于纵波振幅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受溶洞影响大、对多组裂缝预测困难的缺点,又克服了常规蚂蚁追踪方法对裂缝描述不全面、不能定量预测的缺点。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对复杂的岩溶储层裂缝发育带进行量化预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 综合研究
    张固澜, 贺振华, 李家金, 李琰, 吴长江, 李可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6): 905-910.
    摘要 (1884) PDF全文 (12795)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时频分析可以对地震波进行时频分解,进而获得地震波高频段吸收衰减梯度,用于油气检测。然而当地震记录中高频干扰较强时,高频段时频谱的吸收衰减梯度并不能很好反映真实的吸收衰减情况。本文提出利用目前时频分辨能力较高的广义S变换求取地震波低频段时频谱的衰减梯度,并与高频段的吸收衰减梯度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指示油气。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及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的低频吸收衰减梯度可以与高频吸收衰减梯度相互佐证,更可靠地指示油气的存在。
  • 地震地质
    潘良云, 李明杰, 王小善, 张宏伟, 张军勇, 孙星, 孙学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3): 458-466.
    摘要 (916) PDF全文 (7273)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地震和地面地质资料解剖了酒泉盆地中新生代典型传递带的构造特征,并探讨了传递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伸展传递带划分为相向叠覆型、相向平行型、相背叠覆型和横向断层四类典型传递带;新生代挤压传递带分为撕裂断层和横向走滑调节断层,分布于酒泉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垂直于褶皱冲断带发育,起调节挤压变形和位移的作用。传递带对酒泉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伸展传递带不仅对断陷盆地结构和构造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控制着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分布,从而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挤压传递带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改善了储层物性,也是青西油田油气富集带。
  • 处理技术
    张保庆, 周辉, 左黄金, 王者武, 贺兆全, 曾天玖, 秦伯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96-400.
    摘要 (1906) PDF全文 (680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宽方位地震资料的速度随方位角的变化、与倾角和方位相关的旅行时差、与方位相关的各向异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当所采集的宽方位资料不是全方位时,如何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后续处理和解释的分方位道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运用分方位道集技术形成合理的方位道集;运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技术精确求取叠加速度;运用与倾角方位角相关的旅行时校正技术进行倾角、方位角的旅行时校正;运用分方位各向异性偏移技术消除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影响等。对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 综述
    张军华, 臧胜涛, 单联瑜, 石林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6): 918-925.
    摘要 (2313) PDF全文 (6621)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勘探是高性能计算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本文通过跟踪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动态,分析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和应用现状,展望高性能计算的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和认识:高性能计算机今后发展趋势是向多核方向发展;②目前地震勘探对高性能计算的直接需求是叠前深度偏移、叠前反演和全波形反演,以及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③GPU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新建的CUDA架构完善了软件开发环境;④基于FPGAs(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可重构技术,既有硬件的计算性能,又有软件的灵活性,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⑤受功耗、传统集成电路技术等制约,单CPU性能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开发新材料、完善计算机封装结构成为提高计算性能的新途径,光电二极管(APD)硅光子器件、内存+CPU的MCP封装结构,发展前景看好;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在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数据密集型超级计算模式,该技术将在海量数据的高性能计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⑦计算性能的提高依赖于软硬件一体化整体发展,目前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软件开发及应用相对滞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由之路。
  • 采集技术
    孙军和, 王梅生, 王彦娟, 张小雷, 郭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3): 333-339.
    摘要 (1007) PDF全文 (6025)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可控震源采集时辅助道参考信号的延迟问题,本文分析了仪器记录和震源启动的同步原理,说明辅助道参考信号延迟其实是数据采集超前记录引起的,利用实际数据模拟分析了参考信号延迟对相关后单炮记录初至时间、能量、频率的影响,总结了识别和解决地震数据采集与辅助道参考信号不同步的方法,对野外技术人员发现和解决该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 综合研究
    詹仕凡, 陈茂山, 李磊, 陶春峰, 万忠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5): 956-96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5.05.020
    摘要 (859) PDF全文 (5598)   可视化   收藏
    OVT域宽方位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是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的配套技术.以方位各向异性分析为核心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充分利用叠前地震资料蕴含的地质信息和流体信息,可更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本文以OVT域地震解释技术为主线,首先简要介绍OVT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探讨OVT技术对常规地震资料解释带来的革新及在OVT域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必要性;然后对基于方位角—炮检距叠加模板的OVT道集动态分析与叠加、OVT道集多尺度(多入射角)和多方位分析、OVT域AVO分析和OVT域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等四种面向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理论分析及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实例效果均表明,本文提出/倡导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突破了常规叠后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局限性,基于OVT道集可实现高精度各向异性分析,显著提高了地震资料解释和裂缝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 处理技术
    张固澜, 熊晓军, 容娇君, 张彦斌, 蔡志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4): 512-515.
    摘要 (2192) PDF全文 (5540)   可视化   收藏
    广义S变换采用时窗宽度随频率呈反比例变化的高斯窗函数,而改进的广义S变换采用宽度可变的高斯窗函数,其时窗宽度随频率呈正比例变化,即在低频段时窗较窄,获得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高频段时窗较宽,获得很高的频率分辨率。此法更有利于进行地震波吸收衰减补偿。该方法能进行无损的广义S反变换,并能提取时变Q值,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利用Q值补偿造成的欠补偿或过补偿问题。补偿后各时刻的时频谱变化趋势完全相同,地震记录的频带相同。此法用于实际VSP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利用该法进行吸收衰减补偿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改善资料的品质。
  • 采集技术
    倪宇东, 祖云飞, 李海翔, 雷云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6): 793-796.
    摘要 (3013) PDF全文 (5426)   可视化   收藏
    如今中国境内可控震源勘探作业大多采用扫描信号与地震仪器接收信号进行互相关方式获取共炮点道集数据,这一过程通常在野外地震仪器系统上通过硬件完成。对于互相关单炮记录,相关噪声的存在降低了初至波的信噪比,需对单炮记录进行最小相位化处理后拾取初至时间;采用扫描信号或地面力信号对振动记录做反褶积处理,能改善初至波信噪比,使初至起跳更加干脆,从而可提高初至时间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在低信噪比地区,宜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拾取初至,通过改变显示方式等改善初至起跳效果,以提高初至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
  • 处理技术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1): 83-88.
    摘要 (1768) PDF全文 (506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 处理技术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07-410.
    摘要 (1528) PDF全文 (4607)   可视化   收藏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 处理技术
    朱洪昌, 朱莉, 玄长虹, 刘升余, 余学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90-93.
    摘要 (1588) PDF全文 (458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识别薄储层、微幅构造、小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本文研究了以保护和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分别在叠前和叠后有效压缩子波、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胜利探区永新工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成果剖面的弱反射层次清楚,微幅构造成像清晰,地质信息丰富,勘探目的层的主频由原来的20~23Hz提高到46~50Hz,对提高地震数据的处理质量,解决陆相薄互层油气藏的微幅构造成像问题非常有效。
  • 采集技术
    朱金平, 董良国, 程玖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39-348.
    摘要 (2436) PDF全文 (4526)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勘探目的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的层延拓到地表的地震照明能量分布,确定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利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进而改善地下阴影区的成像质量。基于三维SEG-EAGE盐丘模型的地震照明与偏移成像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 处理技术
    罗国安, 武威, 李合群, 魏庚雨, 王尚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6): 844-849.
    摘要 (2350) PDF全文 (4425)   可视化   收藏
    偏移反褶积方法是一种提高偏移剖面分辨率的有效方法,求取偏移反褶积所需的格林函数基于采集观测系统以及速度模型只随深度变化的假设,但求取偏移反褶积滤波因子的计算量巨大,对于三维数据更是如此。本文提出基于均匀介质假设的叠后偏移格林函数的快速算法,其思路是:对于叠后数据来说,震源点与检波点是重合的,同时,可以认为其观测系统是规则的,再根据偏移格林函数平移不变性的假设,在每个深度上只需计算一个偏移格林函数即可。通过快速偏移反褶积方法,采用常速扫描来设计优化的偏移反褶积算子以处理横向变速情况。针对不同数据的初步实验表明,快速偏移反褶积算子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和偏移剖面的成像质量。
  • 采集技术
    李晓东, 祝文亮, 陈浩林, 翟桐立, 叶苑权, 刘军, 张洪军, 牛金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1): 1-5.
    摘要 (1437) PDF全文 (4422)   可视化   收藏
    大型港口航运区地表复杂,在此类地区实施三维采集,将面临炮点和检波点严重缺失,目的层资料不完整,环境噪声大,中深层有效反射能量弱等诸多难题。本文尝试在港口区内进行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其基本思路是:按照束状观测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区内的码头、航道、集装箱储运区和散货物流等地表、地物特点,利用高精度卫片和现场实地勘测成果,因地制宜地采用陆域和水域的合理拼接、非纵向观测、增加排列线密度、相同物理点多次激发和接收等针对性解决方案,进而总结出一套针对港口区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将这套方法应用于BH港口区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采集技术
    张剑, 刘梦花, 陈自华, 赵献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53-57.
    摘要 (1877) PDF全文 (4421)   可视化   收藏
    高密度大道数(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日益增多,也给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现行SPS整理软件及标准不支持大道数地震数据采集。本文针对超万道地震勘探中SPS文件整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超万道SPS文件与常规SPS文件的区别,以及超万道采集中现行SPS定义格式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超万道SPS文件格式进行分析,总结出超万道SPS文件整理方法,并介绍了超万道SPS文件整理软件的开发与实现;最后将文中论述的超万道SPS文件整理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处理技术
    张四海, 李向阳, 李岩, 郭智奇, 戴恒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2): 200-205.
    摘要 (1724) PDF全文 (4374)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地震资料受广泛发育的气云的影响,导致纵波在含气构造部位成像质量较差,而转换波勘探技术可望成为解决气云区成像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为实例,采用伪谱法对该区气云进行数值正演模拟;通过对模型数据的分析研究,可见到明显的二极化现象,该现象是影响转换波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应用将转换波速度分解为基本速度和速度扰动的二极化校正方法,可消除转换波二极化效应的影响,提高转换波成像质量。采用上述方法对该区二维三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可在转换波数据上观测到明显的二极化现象,二极化校正方法的应用的确能提高气云区转换波成像质量。
  • 处理技术
    唐博文, 赵波, 吴艳辉, 李合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66-70.
    摘要 (1363) PDF全文 (4296)   可视化   收藏
    与常规反褶积相比,谱模拟反褶积对反射系数序列为非白噪化的情况有更好的适应性,在压缩剩余子波提高分辨率的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①拟合所用的多项式限制了子波振幅谱的形态;②多项式拟合的求解较复杂,且稳定性差;③未考虑反射系数的颜色特征,反褶积的结果看不到反射系数振幅谱偏蓝的特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实现谱模拟反褶积的新途径:①不使用多项式拟合,把地震记录振幅谱作为一个实数序列,并使用滤波器来平滑这个振荡的序列从而提取出子波振幅谱;②考虑反射系数序列的颜色特征,在模拟子波振幅谱之前,先压制反射系数序列颜色的影响。理论实验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实现,能够更为准确地估算出子波振幅谱,从而得到更好的反褶积结果。
  • 处理技术
    高建军, 陈小宏, 李景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1): 40-47.
    摘要 (1688) PDF全文 (4280)   可视化   收藏
    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会对多道处理技术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本文针对有限带宽三维不规则地震数据,将二维空间非均匀Fourier变换理论和贝叶斯参数反演方法相结合,进行反演重建。首先,采用分频重建策略,对每一个时间频率依据最小视速度确定出待重建数据的空间频率带宽,从不规则地震数据中估计出重建数据的空间Fourier谱。然后,将不规则地震数据重建视为谱重建的地球物理反演问题,运用贝叶斯参数反演理论估计出空间Fourier谱。在反演求解时,采用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方法来确定不规则采样点的权值。此外,为避免复数矩阵求逆,使用预条件共轭梯度算法来保证求解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采集技术
    孙玉群, 王建民, 刘绍新, 吴英林, 付德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48-52.
    摘要 (1515) PDF全文 (4273)   可视化   收藏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热点。本文针对大庆油田油藏地球物理的技术需求,重点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纵横波联合表层结构调查、地震激发、三分量地震资料接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大庆油田数字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在大庆探区的XC、LMD等地区应用,取得了高品质的多波二维、三维地震采集资料。
  • 综合研究
    张固澜, 蔡志东, 杨兰成, 李飞, 金其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38-441.
    摘要 (1862) PDF全文 (4247)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用零偏VSP叠前资料,利用广义S变换进行低频阴影分析,并借助VSP观测方式中可将井下检波器靠近目的层的特点,直接接收来自目的层的上行波和下行波信号,提高分析质量。本文还给出低频阴影属性分析流程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实际数据试算结果表明,应用低频阴影检测方法可指示油气的存在。
  • 处理技术
    韩文功, 张军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2): 232-236.
    摘要 (1611) PDF全文 (4162)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地震勘探中,弱反射地震信号是不可回避的。本文分别从厚层和薄层中弱信号幅值特征的角度,研究了弱信号的频谱特征及噪声对弱信号的影响程度,并运用信号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和曲波变换方法,对弱信号的检测和识别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当信噪比为0.5时,用肉眼无法识别出弱信号;②当信噪比为2时,可以识别出对应薄层调谐厚度;③计算包含在相邻强反射信号中弱信号的频谱,无法反映弱信号的特征;④应用SVD可以检测混杂在噪声中的水平层弱信号,应用曲波变换可以从中检测出非水平层弱信号。
  • 采集技术
    倪宇东, 王井富, 马涛, 徐浩, 曹务祥, 关业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49-356.
    摘要 (1803) PDF全文 (4153)   可视化   收藏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可分为常规采集、高效采集及高保真采集三大类。常规采集方法通常是指只采用一组可控震源作业,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效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两组或多组可控震源间隔一定时间或同时施工,同样,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保真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一台或多台可控震源在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不同炮点同时振动,采用地面力信号反褶积获得共炮点道集。结合实例分析,对比三类方法特点,可得到两点结论:①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法使数据采集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施工周期明显缩短,进而降低了勘探成本;②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效采集与高保真采集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低成本、高精度及高保真度地震勘探作业。
  • 处理技术
    李培明, 闫智慧, 郭明杰, 周华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5): 647-654.
    摘要 (1402) PDF全文 (413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种联合应用初至和浅层反射时间的可形变层析方法(以下称联合可形变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量计算。理论模型数据测试显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比初至可形变层析方法、网格层析方法求出的速度界面的精度更高;实际地震数据测试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联合可形变层析法反演可以获得更合理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据此进行静校正处理获得的叠加剖面的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明显优于初至可形变层析方法以及其他两种商业软件。
  • 处理技术
    胡自多, 贺振华, 王西文, 王宇超, 王述江, 刘秋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94-100.
    摘要 (1574) PDF全文 (4134)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隐式地利用了水平地表回折波的射线传播规律和运动学特性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黄土巨厚,地表起伏剧烈,风化层速度横向上比较稳定,而垂向上呈连续变化,比较符合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但是由于地表起伏剧烈,水平地表的回折波时距曲线特性不成立,不能直接利用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本文首先讨论了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算法和适用条件,然后针对黄土塬起伏地表地区,推导出起伏地表连续介质回折波时距曲线方程,并且提出采用微测井、小折射资料时深曲线的多项式拟合、野外单炮初至波时距曲线指数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地表起伏对初至波传播时间的影响,然后应用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黄土塬起伏地表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 采集技术
    赵虎, 尹成, 陈光明, 李轩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1): 22-27.
    摘要 (1601) PDF全文 (4132)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炮检距均匀分布一直是野外地震采集设计的目标,炮检距分布对速度分析和叠加成像精度都有很大影响。目前人们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属性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的主要手段是炮检距分布属性图。本文将炮检距分布与覆盖次数和最大炮检距联系起来,提出了定量化分析公式和非均匀性系数的新概念,用以描述每一个面元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类型束状观测系统和四种不同横纵比正交观测系统的炮检距非均匀性系数分析,定量地推断出炮检距相对最为均匀的观测系统,为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中炮检距均匀分布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 处理技术
    刘文卿, 王西文, 王宇超, 邵喜春, 胡自多, 寇龙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62-65.
    摘要 (1299) PDF全文 (4129)   可视化   收藏
    共炮检距道集在复杂介质中因地震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地下反射位置不准确的问题。共反射角道集由于克服了上述缺陷可在复杂区精确成像,而且能用于AVA分析及保幅偏移成像研究,特别是在大反射角、甚至具有多波至复杂构造区,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相位得到有效保护。本文以共反射角偏移方法为基础,研究共反射角道集构建、旅行时计算及几何扩散因子获取及偏移拉伸对共反射角道集的影响。运用理论模型数据进行了试算,并以二维实际地震数据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在陡倾角成像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角度域共反射角道集更有利于速度建模优化及AVA分析。
  • 综合研究
    潘仁芳, 陈思路, 张利萍, 艾建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1): 103-108.
    摘要 (1116) PDF全文 (4102)   可视化   收藏
    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是影响地震AVO响应的重要因素。采用AVO正演方法模拟不同储、盖层组合、不同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时的地震反射,基于Zoeppritz方程的Shuey两参数近似式和Castagna砂岩分类方案,利用AVO截距和斜率属性的变化规律对储层含气性进行尝试性的定量分析。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含气砂岩顶面的AVO响应变化是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的综合响应,且在孔隙度增大时以截距下降为主,在含气饱和度增大时以斜率下降为主;且当含气饱和度大于20%后,AVO响应变化减弱。当盖层阻抗低于储层骨架阻抗时,随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的增大AVO响应类型由Ⅱ类过渡为Ⅲ类;当储、盖层骨架阻抗相当时,其类型由Ⅲ类过渡为Ⅳ类;当盖层阻抗高于储层骨架阻抗时,AVO响应主要为Ⅳ类。
  • 处理技术
    张繁昌, 李传辉, 印兴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5): 667-673.
    摘要 (1423) PDF全文 (4095)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Liu等的改进算法,以Morlet小波作为基本匹配子波,在控制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充分利用地震信号的瞬时特征确定动态扫描范围,并根据地震信号本身的特点创建动态子波库;通过-次迭代同时确定多个匹配子波,再利用匹配子波控制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双参数快速匹配追踪算法,进-步减少了扫描参数的个数,使计算效率得到了质的提高。为了使算法更快收敛,利用残差信号的能量对双参数快速匹配追踪算法的迭代次数进行有效控制,不仅避免了毫无意义的计算,而且可在-定程度上去除随机噪声。最后,本文利用各匹配子波的独立性,提出了-种变窗口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得到了高精度时频分布图。
  • 处理技术
    夏常亮, 张红军, 郝建波, 庄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74-79.
    摘要 (1340) PDF全文 (4089)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ROMAX处理软件,将相关文献研究的处理方法应用到哈萨克斯坦K区块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结合K工区宽方位角地震资料,本文对宽方位角资料保真处理、剩余静校正、视各向异性动校正、分方位角速度分析等问题做了详细研究,应用效果表明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可以较好地检测裂缝的分布。
  • 采集技术
    秦广胜, 蔡其新, 刘学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5-29.
    摘要 (1492) PDF全文 (4032)   可视化   收藏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部分降低叠前偏移的效果。从叠前偏移的需要出发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这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从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出发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模板,获得良好的空间采样,并利用聚焦束、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技术在东濮凹陷QK工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 正演技术
    狄帮让, 裴正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6): 826-832.
    摘要 (2058) PDF全文 (399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非均匀介质弹性波方程和声波方程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对盐丘构造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采用单频谐波震源,通过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获得了弹性波的散度场、旋度场以及动能场和势能能流场,定量刻画了弹性波的能量特征及传播特征。通过弹性波方程和声波方程正演模拟的波场快照、单炮记录和零炮检距剖面记录,详细分析了复杂盐丘构造对地震波响应的影响。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①弹性波散度场、旋度场分别刻画了纵波波场能量特征和转换波波场能量特征,弹性波动能场和势能能流场则刻画了总场能量特征及其传播特征;与声波方程相比,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能够更加真实地表征复杂盐丘构造的波场特征及其响应。②盐体引起反射波、散射波场的能量聚焦效应明显,对透射波波前面的调制作用很大,且盐体产生的散射波、回转波以及高速盐体的能量屏蔽可形成能量阴影区,均影响了深部反射信号,降低了信噪比。③与基尔霍夫叠前时间偏移相比,基尔霍夫叠前深度偏移对大倾角盐侧和盐下成像较准确,但在盐内左、右侧的散射波成像质量不高,这是由于基尔霍夫积分偏移方法基于射线追踪所致,因此需要引入针对散射波的成像方法。
  • 采集技术
    刘绍新, 王建民, 金昌赫, 刘占杰, 张国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30-34.
    摘要 (1400) PDF全文 (3859)   可视化   收藏
    大庆长垣主力油田已经进入超高含水开发后期,大庆油田的主城区成为剩余油开发的主战场。本文针对主城区地面建筑及采油设施密布、人口密集、干扰源分布广、表层结构复杂、地质任务要求高、生产安全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重点进行了地震激发技术研究及其参数试验,对井炮激发、激发安全距离、城区激发药量选择、激发点特观设计、地震激发标准化操作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主城区三维地震激发配套技术,而且获得了显著地质效果。
  • 采集技术
    陈浩林, 张保庆, 倪成洲, 牛宏轩, 刘军, 刘原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8-24.
    摘要 (1417) PDF全文 (382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Lawton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OBC勘探中水深对面元属性以及地震资料的影响。文中采用常规PATCH观测系统,研究了宽、窄方位观测系统在近炮检距和远炮检距时覆盖次数的变化情况;在较深水域接收时应根据目的层要求优化观测系统设计;通过模型的正演分析,讨论了较深水域OBC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特殊性,并提出通过波场延拓方法进行校正,以降低水深的影响。
  • 处理技术
    陆文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2): 202-206.
    摘要 (1525) PDF全文 (3818)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离散余弦变换(DCT)域中利用预测滤波器压制地震数据中随机噪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法的压噪能力进行了评估,表明与离散傅里叶变换相比,DCT变换能够利用更少的系数来表征地震信号,即具有更好的能量压缩性能,从而可以更好地分离信号和随机噪声,实现随机噪声的压制。人工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实验结果也表明,与F-X域预测滤波技术相比,采用DCT压噪不仅效果好,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有效波。
  • 处理技术
    孙东, 潘建国, 雍学善, 韩剑发, 张虎权, 高建虎, 王宏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01-104.
    摘要 (1507) PDF全文 (3811)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开展波动方程正演模拟,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波动方程,重点揭示垂向长串珠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单个高度较大溶洞、垂向叠置溶洞和走滑断裂与地层复合均可形成绕射波,对这些绕射波进行偏移成像,即可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长串珠状反射。单个溶洞形成的双串珠中,顶底界面反射系数不同导致顶部串珠波形为两谷夹一峰,底部串珠波形为两峰夹一谷;双溶洞形成的双串珠为反射特征相同的两个串珠,由此可加以区分;层面与走滑断裂复合也会导致垂向上多个串珠的存在,前提是碳酸盐岩内幕分层现象明显,且沿走滑断裂有溶蚀现象存在。这些结论对于明确复杂地震响应的成因机制,进而认识其地质模式,指导勘探开发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采集技术
    窦伟坦, 杜玉斌, 于波, 邓述全, 姚宗惠, 王学刚, 杜中东, 王学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6): 844-850.
    摘要 (1572) PDF全文 (3767)   可视化   收藏
    黄土塬区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源于常规非纵地震勘探方法,并借鉴了三维地震勘探中非纵观测能够避开部分干扰波的技术优点。本文论述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土塬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非纵地震技术为基础,针对探区地质目标特征进行非纵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和论证,通过基于山地微测井表层结构调查的激发因素设计,并利用该设计的非纵三维观测系统完成了地震数据采集,获得了高质量三维数据体,促进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