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5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魏继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43-25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陆上地震勘探中地震信号表现为地表的机械振动,速度和加速度是常用的表征物理量。本文分析了由震源激发有效信号的加速度、速度的幅度和频带范围,研讨了地震检波系统对地表振动的记录和改造作用。认为成熟的不同类型(速度/加速度)工业用检波器拾取的地震数据在对地震勘探有意义的范围内能可靠地相互转换、互为印证,以20DX为代表的动圈式检波器在现今处理框架下仍是“高效率检波器”;同时,剖析了不同类型检波器数据比较方法的物理、数学合理性,指明了当前常用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列举后续处理过程中选择不同表征物理量对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六方面因素,强调在实际选择表征物理量时应做更多的基于地震数据地球物理属性的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不宜仅由简单的生产结果比对进行证明。
  • 魏新建, 杨午阳, 王万里, 李冬, 陈德武, 李书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54-2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是后续处理、解释的基础和保障,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炮点位置偏移是重要一项。在地震数据现场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形及人员疏忽等原因,易导致炮点实际施工位置偏离当初设计,对后续动校正、同相叠加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连续产生废炮等现场施工事故。通过深入探讨最小炮检距道性质,提出一种实时检测炮点位置偏移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比由理论初至确定的与由实际初至、道集能量确定的最小炮检距道的一致性,快速检测、判定炮点位置是否偏移,并根据计算的偏移量,自动进行校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快速监控炮点偏移,完全满足现今高效地震采集条件下现场实时监控采集质量的需求。
  • 处理技术
  • 郭振波, 孙鹏远, 钱忠平, 李培明, 唐博文, 熊定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61-26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基于迭代反演的初至波层析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在大规模数据处理时计算量较大、耗时多。为了提高近地表建模的效率,发展了一种回转波快速近地表建模方法。该方法假设在最大炮检距范围内近地表速度横向不变但随深度线性变化。为了提高反演精度,在算法内部采用多基准面校正方法降低地表起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为了增强反演的稳定性,应用基于局部加权的稳定射线参数估计方法降低初至拾取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理论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 宋家文, 李培明, 王文闯, 王成祥, 李合群, 王宝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68-27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混叠采集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地震采集效率,但是由于连续激发,混采数据中存在严重的邻炮干扰噪声,而且混采数据规模巨大,这要求后续的信噪分离算法精确、稳定、快速,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稀疏反演的高效混采数据分离方法。在三维共检波点道集上,首先通过三维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空域数据变换到频率—波数—波数域(FKK);然后采用硬阈值函数提取相干信号,利用相干信号预测混叠噪声;最后以数据残差为驱动,不断收缩阈值,迭代更新模型,实现高效混采数据分离。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精确、稳定、快速地分离高混叠度的地震数据。
  • 潘龙, 刘宜文, 郑鸿明, 赵勇, 郭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74-27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徐彦凯, 曹思远, 潘晓, 杨光明, 张宪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80-28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去除的随机噪声中会残留部分有效信号的问题,提出了正则化局部正交方法,实现残余信号从随机噪声中的二次分离。首先采用传统处理方法,即具有更高压噪性能的自适应奇异值分解(ASVD)方法,将大部分信号与噪声分离;以分离出的信号为基础,利用信号与噪声的局部正交性构建目标函数,通过求解目标函数得到最优权重因子,进而计算噪声中残留的有效信号;最后将此残留有效信号与分离信号相加,得到噪声压制后的完整地震信号。模型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分离噪声中残留的地震信号,实现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目的。
  • 于东凯, 宋先海, 张学强, 赵素涛, 蔡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88-30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蚱蜢算法是一种新型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其灵感来源于蚱蜢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独特觅食行为。该算法将蚱蜢算子的移动分为局部搜索与全局搜查两个阶段,算子每次移动均受其余所有算子的共同影响,以保证收敛到精确解。将蚱蜢算法引入面波频散曲线反演,以获得近地表横波速度。基于理论数据和实测瑞雷波数据,分析了利用蚱蜢算法计算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目标函数解在反演迭代过程中能够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模型参数的分布概率高,即在寻找到全局最优解的同时,能够确保解中每个参数同时达到最优,保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 地震模拟
  • 张庆朝, 朱国维, 周俊杰, 朱聪聪, 刘卫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02-31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Tsvankin的VTI介质qP波精确相速度公式,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导出了三维空间TTI介质qP波的精确相速度公式;结合Thomsen的弱各向异性假设以及泰勒展开式,简化了三维TTI介质qP波的精确相速度公式,建立了近似相速度公式;TTI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近似相速度公式能较好地逼近精确相速度公式。从近似相速度公式出发,推导了三维qP波的频散关系以及时间—波数域波动方程,构建了纯qP波时间—波数域波场递推格式,分析了递推公式的稳定性条件。最后,基于伪谱法对三维均匀(VTI、TTI)模型、Hess VTI模型以及BP 2007 TTI模型进行qP波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得到的波场快照没有伪横波干扰,波场计算结果稳定。
  • 明君, 邹振, 夏同星, 曹盛, 刘垒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12-31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A油田气云模糊区规模大,气云影响范围内纵波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形态难以确定。通过分析地震、VSP、地质等多种资料,建立了多个二维、三维模型并完成声波方程正演模拟与数据评价。研究认为浅层大范围非均质地层(浅层气)引起的地震波散射屏蔽效应是造成气云区成像模糊的重要原因,垂直浅层气长轴方向的洼陷构造进一步增加了现有三维地震数据(沿浅层气长轴方向采集)成像难度。实际数据处理表明,回转波层析反演浅层速度以及考虑多波至的波动方程类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能够改善气云区纵波成像效果。
  • 姜岩, 程顺国, 王元波, 李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20-32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庆长垣油田大断层下盘在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三角形的断层阴影区,其地震反射同相轴呈“上拉”或“下拉”、并伴随反射同相轴错断,导致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断层、微幅度构造解释时存在陷阱。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二维地震正演模型,尝试定量分析断层阴影区地震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断层两侧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是导致断层下盘断层阴影的根本原因,其中断层断距、低速层的存在等是长垣油田断层阴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密井网开发区利用三维空变速度场时深转换技术进行断层阴影校正的思路和方法,显著提高了大断层附近构造解释精度,为长垣油田更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偏移成像
  • 李江, 李庆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30-34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VTI介质角度域偏移方法,以各向同性双平方根方程的角度域偏移方法为基础,从VTI介质qP波频散关系出发,推导出VTI介质角度域偏移的波场延拓算子;在频率—波数域处理以横向均匀速度传播的波场,在空间域处理具有速度扰动特征的波场以提高波场延拓精度。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各向同性偏移方法由于未考虑各向异性参数的影响,绕射波不能完全收敛,波场聚焦效果差,降低了成像剖面的分辨率和信噪比,不能对地质构造精确成像;VTI介质角度域偏移可对断层、盐丘、小尺度地质体精确成像。对于角度域偏移产生的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而言,各向同性偏移的ADCIG同相轴无法校平,残留断点绕射波,波场无法正确聚焦,不能正确反映局部地质特征;VTI介质偏移的ADCIG同相轴较平直,角度范围更宽,波场归位准确,精度较高。因此,利用VTI介质角度域偏移方法可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
  • 秦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41-34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各向同性逆时偏移方法在处理各向异性问题时会导致层位成像不准确、同相轴能量不聚焦等问题,并且利用拉普拉斯滤波算子等简单滤波方法不能彻底去除成像结果中的强振幅低频噪声。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用声波近似方程模拟qP波在各向异性VTI介质中的传播,在震源激发位置设定平滑的各向同性或椭圆各向异性震源环以压制qSV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VTI介质逆时偏移的角度叠加实现策略,利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中不同角度成像结果的叠加压制低频噪声,提高成像精度。模型试算和应用实例偏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高陡复杂构造准确成像,且能量均衡、低频噪声压制效果较好。
  • 杨涛, 张会星, 史才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48-35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震源子波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全波形反演的建模效果,获取准确的实际子波十分困难。本文基于去子波影响的褶积法,提出弹性波混合域不依赖子波的全波形反演策略。基于二阶弹性波应力—位移方程的混合域反演理论,把观测地震记录与模拟记录的特征道、模拟记录与观测记录的特征道在频率域做乘积运算,构造了不依赖子波的弹性波混合域全波形反演目标函数,推导了反传震源的理论公式。最后,对Overthrust模型进行试算,得到了较好的反演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综合研究
  • 罗鑫, 陈学华, 张杰, 蒋伟, 孙雷鸣, 肖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56-36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的叠前或叠后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对储层含气饱和度的敏感性很弱,较难识别高含气饱和度有效储层。为此,利用依赖频率的AVO反演得到的频散参数预测高含气饱和度的有效储层。首先引入Refutas公式,分析了饱和度对混合流体黏度的影响,结合动态等效介质理论和Wood公式,分析了含气饱和度对速度频散和衰减的影响;再基于f-μ-ρ反射系数公式,实现了依赖频率的AVO反演,并优选了敏感频散因子。结果表明:①不同流体的频散和衰减程度不同,并且依赖含水(含气)饱和度的变化;②优选的频散属性对流体储层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且受背景干扰小,可以精确地刻画高含气饱和度储层的空间分布位置。
  • 李军, 张军华, 刘杨, 杨勇, 杜玉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65-37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保护好断层等地质体边缘信息是地震去噪研究的重点,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熵的各向异性扩散保边去噪方法。由于熵信息只与资料总体结构有关,可用于准确判断资料所包含断层等特殊边缘的信息,能定量给出在构建结构张量矩阵时需要添加的二阶导数所占比例,更合理地判断扩散方向。模型及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去噪方法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同时,保护了断层等小尺度边缘信息,为后续的地震断层精细解释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 单俊臻, 吴国忱, 龚诚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71-37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五维叠前地震数据具有丰富的炮检距与方位信息,基于五维地震数据所发展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可以对地下储层进行有效预测。本文在方位观测系统下,基于扰动思想与介质分解理论,推导出一种新的PP波HTI介质反射系数一阶扰动近似公式,突破了传统反射系数近似公式仅适用于小炮检距的局限,进一步提高了五维地震数据中炮检距信息的利用率。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一阶扰动近似公式与传统线性近似公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与精确公式的AVO特征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为利用中远炮检距信息进行五维地震反演奠定了理论基础。
  • 陆红梅, 陈文学, 徐海, 陆文明, 陈继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80-389,40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西非深海泽塔油田受深水油田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10年来,注采井网水驱方向不明确,层间水驱程度不均衡,井间、层间矛盾突出,无法准确确定剩余油富集位置。针对主力产油层1#油层,优选了基于时移地震差异数据的相邻道相关系数为剩余油预测的敏感属性。经三次监测地震差异数据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注水驱替动态变化,而且可以较好地刻画注水前缘位置,结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成功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区,并获得以下认识:第一,无论疏松砂岩储层含油或含水,其波阻抗均小于上覆深海泥岩,此为利用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油藏开发的岩石物理基础;第二,时移地震差异基本可以反映油水驱替的范围和方向,其中相关系数属性对油水驱替更敏感,可以更好地刻画各期油水驱替前缘位置;第三,综合油田构造、砂体分布和时移地震差异相关系数等资料预测了2013年油藏1#油层的3个剩余油分布区,其中区域Ⅱ的I-2井以南部分和区域Ⅲ可能为剩余油永久滞留区,有待进一步钻井证实。
  • 徐立恒, 马耀军, 朱遂珲, 王增存, 李正喜, 梁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90-39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庆长垣油田历经五十多年的勘探与开发,目前处于高密井网、细分单层开采阶段。为了确定砂体的连通关系和井间窄小河道的边界位置,在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和开发井信息基础上,综合钻井的纵向信息和地震横向高密度信息的优势,采用井震结合反演技术建立砂体预测模型。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识别了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边界及井间窄小河道砂体。该方法适用于类似油田开发后期井间砂体的识别。
  • 马乃拜, 金圣林, 杨瑞召, 孟令彬, 王力, 胡永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398-40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断溶体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一种重要的碳酸盐岩储集体,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断溶体形成机理,结合实际岩石物理参数,设计断溶体正演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断溶体地震反射特征。正演结果表明,断溶体以大型走滑断裂为核心,形成“花束”状地震反射;大型走滑断裂处同相轴“错断”,断溶体缝洞型储层表现为单个“串珠”状反射或强、弱“串珠”反射群等特征。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吻合较好,证明了设计的断溶体模型较为可靠,可以指导地震剖面上断溶体的识别。
  • 地震地质
  • 张以明, 刘震, 付升, 降栓奇, 姚宁, 王鑫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04-41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前人认为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宽对接、软碰撞”褶皱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基底年代为海西期;针对蒙南地区的归属问题研究较少,对于该区是否属于二连盆地并不明确,仅认为蒙南地区(温都尔庙隆起)是二连盆地南部的隆起造山带,并未从基底特征、构造演化等方面分析蒙南地区与盆地的关系。为此,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运用重磁电特征对比、层序地层旋回对比等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基底特征、基底演化过程、构造演化差异性,得到以下认识: ①二连盆地基底演化经历加里东期洋盆发育(阶段Ⅰ)、海西期蒙南地区隆起(阶段Ⅱ)、海西期古亚洲洋兴—蒙海槽开始发育至最终闭合(阶段Ⅲ)、印支早期盆地统一基底形成(阶段Ⅳ)、晚印支—燕山期统一盆地发育阶段(阶段Ⅴ)、喜山期的开阔内陆盆地(阶段Ⅵ)等6个阶段,其中关键阶段为Ⅱ、Ⅴ及Ⅵ。②二连盆地基底具有过渡特征,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基底分别发育于早海西期、晚海西—印支期以及加里东期三个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③二连盆地基底演化以联合基底和统一盆地形成过程为特征,蒙南地区经历了泥盆纪—二叠纪(海西期)、新生代以来(喜山期)两期隆起;晚三叠世—白垩纪(晚印支—燕山期)在统一基底隆起上形成统一盆地。④蒙南地区和二连盆地的基底特征和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相似性,说明在地史期间蒙南地区应属于二连盆地的一部分。
  • 杨建房, 贾学成, 魏小东, 唐资昌, 张大伟, 刘彩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17-422.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白垩系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内,确定构造及演化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地震资料,通过研究印度河盆地A区块白垩系的断裂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圈闭成藏后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A区块经历了冈瓦纳大陆解体裂谷期、印度板块漂移期和板块碰撞期等3个主要演化时期,其中板块漂移期的拉张—走滑阶段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圈闭成藏后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和沉降,上升盘同向断阶油气藏部分受到破坏,而上升盘反向断阶圈闭油气藏受构造活动影响不大,因此呈现出前者闭合度大、油气藏高度小,而后者油气充注度高的特点。新的地质认识为评价有利勘探目标指供了指导。
  • 陶倩倩, 周家雄, 孙文钊, 陈丽君, 李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23-432.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大规模滑塌浊积扇,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为了揭示滑塌浊积扇结构及成因,综合运用地震相、岩心、地层切片、相控稀疏脉冲反演、模型正演等多种地质及地球物理手段,对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的内幕结构、主控因素、沉积模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体,具有由多个“V”形或“U”形下切水道组成的波状、短波状地震反射结构,呈点状、条带状展布特征。岩性组合为向上变细的正韵律沉积序列,岩心可见变形层理、包卷层理及重荷模等滑塌浊积沉积构造。浊积扇内幕结构由纵向上厚度不同、横向展布范围大小不一、接触样式多变的多期浊积砂体堆积而成,浊积扇形成受控于半深湖相滞水环境、自身重力及2号断裂带构造坡折带。该成果可为涠西南凹陷及其他盆地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研究提供参考。
  • 路智勇, 杨少春, 白青林, 张善文, 杨侃, 荆亚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33-446,4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东辛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发育平行、叠覆、趋近、内敛、发散五种类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为了识别张扭机制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并解剖其几何学特征,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在分析各类断层调节带的构造样式、展布特征等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地震识别标志。研究认为:平行型发育于辛镇构造,调节断层与主断层平行,呈断阶式或复式地堑状展布;叠覆型集中发育在东营构造,调节断层平面上呈雁列式与主断层斜交,剖面上为马尾状或花状;趋近型位于辛镇与东营两大构造的结合部,整体呈扇形展布,在剖面上呈复合花状;发散型位于辛镇构造的西部,调节断层呈凤尾状展布,在剖面上下部呈梳状组合,上部呈包心菜状;内敛型发育在东营构造的西北部,调节断层呈帚状收敛于主断层,在剖面上呈梳状。平行型和内敛型断层调节带最易在地震沿层相干属性及剖面上识别,其次为叠覆型和趋近型,发散型识别难度较大。断层调节带的活动期与油源断层活动性的耦合决定了叠覆型和平行型断层调节带是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带。该研究成果对张扭断裂系统中断层调节带的识别及有利目标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测井技术应用
  • 闫星宇, 顾汉明, 肖逸飞, 任浩, 倪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47-45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单一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用于致密砂岩气储层测井解释时存在多解性,为此,将XGBoost算法应用于致密砂岩气储层测井解释。基于A工区测井解释资料,以不同种类的测井资料作为输入变量,通过XGBoost算法建立回归预测模型,预测该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参数,并探讨了XGBoost算法中各类参数的优化。以准确率指标为评价标准,通过XGBoost算法建立的分类预测模型对该区储层类型进行预测,同时与随机森林方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比较,XGBoost算法的预测效果较好。结果表明XGBoost算法能准确地预测孔隙度、渗透率并对该工区致密砂岩气层进行有效识别。
  • 王京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56-4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理论与实验研究证明,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孔隙的几何形状对其电导率的影响很大,然而实际岩石的微观结构和传导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其电性特征的因素复杂多样,很难对其准确表征。储层岩石孔隙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孔隙度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岩石的内部孔隙结构特征,这是定量描述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多孔介质的导电模型,并以岩心数据和测井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实际应用。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基于分形导电模型计算得到的饱和度与岩心分析数据一致性很高,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非地震
  • 冯旭亮, 袁炳强, 李玉宏, 张瑾爱, 张林, 郭瑞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61-47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渭河盆地前寒武系变质基底深度反演对于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基底深度认识不足。盆地内各沉积层密度随深度变化且横向上亦有差异,因此采用常密度模式的重力反演不能准确得到盆地基底深度。本文根据渭河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解释结果,结合不同构造单元内各地层密度,在不同水平位置利用6种密度—深度函数拟合实际地层密度。不同函数拟合误差统计结果表明,指数变密度函数更符合渭河盆地沉积层密度变化规律。利用不同位置的指数变密度函数中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系数进行插值,进而得到了全区的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变化因子,据此建立了渭河盆地及邻区三维密度模型,并利用该变密度模型反演了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深度。与常密度模式重力反演结果对比表明,三维变密度反演结果更加准确,能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该方法亦可为解决类似地质—地球物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 侯振隆, 王恩德, 周文纳, 吴国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72-47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矿产勘察与区域地质调查中,梯度数据由于精度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三种张量分量的重力梯度数据,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梯度欧拉反褶积算法,避免了常规计算中由于构造指数选取不当和张量分量转换产生的误差。建立单长方体和不同深度双长方体的理论模型,验证了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演地质体的埋深和水平位置。将此方法应用于文顿盐丘的实测重力梯度数据,获得了盖岩顶部的形态与分布等信息,并探测到新的小规模地质体。该结果与已知资料相符,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的地下构造信息。
  • 综述
  • 李亚龙, 刘先贵, 胡志明, 端祥刚, 常进, 周广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480-492.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储层压裂缝网表征是现阶段页岩气开采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因此在了解缝网扩展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具有优势的实验(试验)和模拟方法是有效推进页岩开采的重要环节。通过调研大量页岩压裂缝网研究的矿场试验、室内实验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及成果,尤其对比、分析了各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和现状,展望了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系统归纳了影响缝网的主控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得出以下认识:①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数值模拟方法中,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扩展有限元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基础上发展的非常规裂缝网络模型以及从分形理论出发的分形裂缝网模型在页岩复杂缝网模拟中体现了优越性和可持续发展性;②裂缝扩展在真实地层中主要受控于缝内压力、岩石脆性、地应力、层理和天然裂缝,页岩储层岩石脆性较强、层理发育、天然裂缝广泛分布,极大地增加了缝网复杂程度,裂缝扩展整体上主要是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现阶段复杂裂缝网络模拟方法基于边界元、有限元、离散元、解析法,由于每种方法的特征和适用性不同,融合不同数值方法的建模、求解更有模拟潜力。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 253-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