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蓝阳, 孙成禹, 闫月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11-21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等效孔穴模型是地震子波研究的重要工具,并可指导现场地震勘探中激发参数的选择,但它同时也存在几点不足:1给出的洞壁压力形式上物理意义不明确,参数的选择存在随意性;2忽略了空腔内部爆生气体的影响;3未能体现炸药参数对地震子波的影响。因此,基于爆炸力学原理,厘清爆炸机理与地震子波之间的联系,求取包含炸药参数的地震子波解析解。分析影响地震子波的各因素后发现,高密度、高爆速炸药的激发效果并非总是最好,还应兼顾等熵膨胀指数等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现场激发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 周翼, 陈学强, 江民, 周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18-22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人们普遍认为疏松沙丘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是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均较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沙漠区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程度,对地震数据现场采集及后续处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地区为实例,总结分析了近地表疏松沙丘的特点,采用蜂窝状放置法对不同厚度沙丘进行吸收衰减调查试验,通过谱比法探讨了该区沙漠表层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疏松沙丘对主频在40Hz以内的地震波的能量和频率的吸收衰减并不严重;在沙漠地表区,若未采用检波器组合接收,即使将其埋置于疏松沙层之下的高速层中,仍难以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
  • 魏继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24-23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动圈式模拟检波器接收到的数据在自然频率以下的低频成分被大幅度衰减,这种相当于物理滤波的低频衰减可用传递函数做数学描述。从确定型号检波器的特性参数(如自然频率、阻尼、灵敏度等),易得检波器系统的传递函数(频率效应),再通过"检波器反褶积"补偿此低频衰减。该补偿会受到检波器允差和"非检波器振动系统输出噪声"两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10Hz自然频率动圈式模拟检波器(如20DX),在当前地震勘探背景(多次覆盖、强噪声、耦合条件差异大且极弱信号识别能力有限)下,上述两个因素对反褶积效果(表现为信噪比)影响较小;通过检波器反褶积可将动圈式检波器损失的低频数据恢复到与MEMS数字检波器(无低频衰减)相当的水平;对所有通过模拟检波器采集的以往地震数据(现场施加低截滤波的除外)做检波器反褶积,可提高采集数据中低频分量的占比,为后续处理、解释提供更宽频的高质量基础数据。
  • 处理技术
  • 周鹏, 张益明, 刘志斌, 刘春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32-23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提出了一种与剩余时差无关的绝对值互相关道集拉平方法。将地震道与参考道进行绝对值互相关,得到初步时移量,利用相关系数、时移量的门槛值进行控制和优化,得到最终时移量,进而拉平道集,能适应道集不平的各种异常情况;采用谱均衡技术消除波形畸变,引入简化的子波压缩因子,计算不同角度子波振幅谱,并与参考道子波振幅谱进行对比,得到拉伸因子,可以解决动校拉伸引起的远道频率降低问题。在多个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校平叠前地震道集和去除远道波形畸变,改善道集的品质。
  • 潘树林, 李晨光, 吴波, 王荐, 唐建明, 刘奇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38-24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 祖绍环, 周辉, 陈阳康, 曲杉, 刘仁武, 陈浩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47-25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施工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多震源数据可能不完整或者是不规则采样,因此能够同步处理多震源数据的分离和插值方法对多震源混合采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Mask算子,将规则采样数据的分离方法扩展为不规则采样数据的分离和插值方法,并给出了处理的迭代流程。在分离数据时,先将不规则采样的混合数据转换到稀疏域,然后在稀疏域中使用整形因子进行约束实现分离和插值。模拟数据和野外实际数据的分离获得了较好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及其流程的正确性。
  • 邵婕, 孙成禹, 唐杰, 伍敦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54-2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面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很低,严重地影响初至拾取的精度及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此,研究了基于字典训练的稀疏表示去噪方法,通过曲波变换估算了剖面中的噪声方差,从而将该法用于实际地面微地震资料去噪中;为了改善在低信噪比时的去噪效果,研究了小波域的稀疏表示去噪方法,并与普通的稀疏表示去噪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1迭代次数及字典原子的大小会对去噪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去噪后数据的信噪比随着两者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也会导致计算效率降低。因此,在处理时对于较大的数据可以选择中等大小的字典原子及迭代次数,以保证在得到较高信噪比的同时,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2该方法可以去除传统稀疏表示方法在去噪后引入的"背景斑块",且去噪后的信噪比也得到极大提高。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方法,本文的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及较好的应用价值。
  • 地震模拟
  • 曲英铭, 黄建平, 李振春, 李庆洋, 李润泽, 王云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61-27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有限差分方法在处理起伏自由地表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映射法通过将起伏地表映射为水平地表克服上述缺点,但在变换的同时会破坏原有地下构造,导致波传播的不准确和虚假反射的产生。为此,通过改进传统映射法,提出了分层映射法起伏自由地表弹性波正演模拟与波场分离方法,在实现算法的基础上,对几个典型起伏地表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试算,结果表明:1分层映射法不仅可以将起伏地表映射为水平地表,而且也可以将地下起伏地层映射为水平地层。相对于传统矩形网格以及常规映射法,分层映射法对双复杂构造具有更好的适应性。2通过对比分层映射法、传统映射法、传统有限差分法的正演模拟试算结果表明,分层映射法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和抑制频散能力。3基于分层映射法的起伏自由地表弹性波波场分离能够准确地将纵、横波分离,可为起伏自由地表弹性波偏移成像方法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 李凡异, 魏建新, 狄帮让, 潘文庆, 郑多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72-28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塔里木H工区碳酸盐岩孔洞储层的地质地震综合解释成果,通过改进地震物理模型制作工艺,构建了一个与该区实际地层参数相近的三维碳酸盐岩孔洞储层精细物理模型。严格按照实际地震资料的采集参数和处理流程对物理模型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获得了与实际地震数据相匹配的物理模型地震数据体。最后,对孔洞储层的纵向分辨率、横向分辨率以及孔洞储层体积校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阻抗反演可有效提高孔洞储集体纵向识别能力;从物理模型研究的角度得到横向识别多洞的最小距离;利用物理模型数据建立了孔洞储集体校正量板,有助于实际孔洞储集体体积的估算。
  • 岩石物理
  • 印兴耀, 化世榜, 宗兆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81-28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岩石物理理论在弹性模量与速度估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干岩石骨架弹性模量是计算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和速度的关键参数,微分等效介质理论(DEM)是计算干岩石骨架等效模量的理论依据,但由于其方程是耦合的,很难得到精确解析解,通常只能求取近似数值解。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假设干岩石骨架模量比是孔隙度的线性函数,利用极化因子表达式,将耦合微分等效方程解耦为常微分方程,构建了一种新的干岩石骨架等效模型;与微分方程数值解做对比,可知本文导出的解析解能有效计算干岩石骨架等效模量;利用Han实验数据和实际井资料做测试,结果表明用该模型可有效估算岩石纵横波速度。
  • 偏移成像
  • 王毓玮, 董良国, 黄超, 刘玉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88-29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是一种高精度估计地下弹性参数的有效工具,然而其面临的非线性问题比声波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一种降低非线性程度的分步反演策略,用于纵、横波速度的高精度重建。首先利用基于包络的弹性波波形反演方法重建纵横波速度的背景模型;然后应用基于时间域正演的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利用多尺度策略进一步降低弹性波全波形反演的非线性程度,恢复模型的中、高波数成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当地震数据中缺少低频和大炮检距成分时,这种分步反演策略对于重建高精度纵、横波速度模型非常有效,对于提高横波速度的反演精度效果尤其明显。
  • 李志晔, 李振春, 刘玉金, 张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295-30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全波形反演是利用地震数据的所有信息对地下模型进行重建的重要方法。但是当采集地震数据缺失低频和远炮检距信息时,常规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只能恢复地下模型的短波长成分。本文给出了一种利用梯度分解和重组增强波形反演中长波长更新量的方法,该方法将全波形反演梯度分解为层析项和偏移项,梯度的层析项主要更新模型参数的长波长分量,由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场互相关得到,而偏移项更新模型参数的短波长分量,由传播方向相反的波场互相关得到。本文利用坡印廷矢量进行波场分离进而将梯度分解,在将两项重组后得到层析项加强的新梯度。数值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波场分离的层析波形反演方法在常规全波形反演方法难以收敛时能收敛到准确的结果。
  • 侯爱源, 耿伟峰, 张文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01-30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一个井源距VSP初至反演的井旁速度模型不能用于同一口井多个不同井源距VSP数据的偏移成像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Walkaway VSP的初至旅行时反演井旁各向异性模型的层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声波测井速度的变化趋势对井旁一维速度模型进行分层,以零井源距VSP初至时间反演的速度作为初始速度模型,用一种接近沉积岩特性的多层各向异性介质模型描述和定义井旁速度模型的各向异性参数,利用不同井源距VSP的多条VSP初至时距曲线反演井旁水平层状各向异性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得到Walkaway VSP偏移成像的井旁各向异性速度模型。把该模型用于Walkaway VSP实际数据的偏移成像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袁茂林, 黄建平, 李振春, 张继光, 赵胜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06-31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反射波、绕射波以及野外资料中的噪声在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Dip-angle Domain Common Image Gathers,DDCIGs)中的响应特征,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构造倾角约束的有效能量叠加成像方法。通过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提取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在DDCIGs中识别有效的反射和绕射能量及低信噪比数据引起的噪声,并结合偏移剖面和探区地质信息划分出叠加区块,进行基于构造倾角约束的成像处理。Marmousi模型测试以及实际资料偏移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压制偏移噪声,提高剖面信噪比及增强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功能,便于在实际资料处理及参数选取中进行质量控制。
  • 刘定进, 蒋波, 李博, 段心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15-32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山前带"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双复杂地震地质条件造成的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波场复杂等一系列地球物理难题,在"真地表"地震成像面的确定及高频静校正的基础上,以基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速度分析与建模为重点,以起伏地表逆时叠前深度偏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高精度地震成像处理流程,将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隐含在偏移成像过程中,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山前带的地震成像问题。针对性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技术在应对双复杂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时具有更高的精度,是复杂山前带资料高精度地震成像更理想的技术手段。
  • 陈志德, 赵忠华, 王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25-33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叠前偏移中沿波场传播路径补偿黏滞性介质的吸收衰减效应,提高地震分辨率,首先导出黏滞声学介质条件下的波场频散关系,引入等效Q值实现频率域波场延拓,基于稳相原理求出波场延拓的渐近解,利用反褶积成像条件得到成像结果,并给出了偏移算法稳定性和数据高频折叠的处理方法,研制出工业化应用软件,完成多个三维工区的地震数据处理。另外,根据VSP资料,正演分析了松辽盆地的地层吸收对地震波场传播的衰减效应。与现有常规叠前时间偏移结果相比,黏滞声学介质吸收补偿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在保护地震低频成分的前提下展宽频带15Hz左右,大幅提高了地震成像分辨率。
  • 李庆洋, 黄建平, 李振春, 李娜, 李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34-34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相比于常规偏移具有较大优势,但计算量过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相位编码技术通过将多炮数据组合成一个超道集,可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压制串扰噪声,编码策略种类繁多,但缺少对比分析。为此,在实现多种编码策略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试算,详细对比、分析了四种较为常用的编码策略(振幅编码、极性编码、随机时延编码、平面波编码),并将随机最优化思想推广到相位编码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中,提出了优化的相位编码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该算法考虑了梯度的随机特性,即每次迭代的梯度都是之前迭代梯度的指数衰减加权平均,通过合并之前的信息,减小了梯度的随机波动。模型试算证实,优化的相位编码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比传统相位编码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收敛更快,可节省计算成本、提高计算效率。
  • 黄建平, 吴建文, 杨继东, 段新意, 袁茂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42-34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实际地震数据中通常存在一定的背景噪声及人为施工噪声等干扰信号,根据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在τ-p域的能量差异,在高斯束成像时采用阀值滤波的思想对干扰信号进行控制,并将滤波后的地震记录用于后续的扫描成像,发展了一种高斯控制束偏移方法。控制束偏移的本质为:1在τ-p域内根据实际地震资料的品质设定阈值,并对数据进行适当切除,以压制实际地震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干扰。2对处理后的地震记录进行加窗局部倾斜叠加。理论分析表明,由于在τ-p域中有效降低了远离中心射线的同相轴或非相干同相轴的振幅,提高了地震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偏移噪声。Marmousi模型试算及实际资料成像处理结果表明,控制束偏移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信噪比数据的偏移效果,随着资料信噪比的提高,控制束偏移方法的改进效果减弱。
  • 综合研究
  • 夏吉庄, 张玉晓, 吕德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50-35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资料匹配融合储层建模技术,是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将测井、三维地震及井间地震等多种资料进行优势互补的油藏建模新技术,可有效提高稀井区或无井控制区油藏建模的准确性,为中国东部老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该技术的核心算法为贝叶斯-序贯高斯模拟方法,以局部、少量的高分辨率(测井、井间地震等)数据为条件,建立与地震属性数据之间的条件关系实现地震属性的约束,有效利用了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点,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模型分辨率的效果。应用该建模方法建立了垦71区块的孔隙度模型,经对比发现,孔隙度模型井间趋势与约束数据趋势一致,纵向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多尺度资料联合物性建模方法的技术优势。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模拟结果在井点附近与测井解释数据一致,在稀井或无井控制区的预测结果与地震约束数据一致,并有效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 王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55-360,37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用于常规地震数据成像的速度谱数据通常不能满足水平井的钻探需求。为此,借助前人的方法和经验,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地震、地质情况,在保证参与速度建场数据精确且影响因素相同的前提下,应用不同密度(500m×500m,250m×250m,125m×125m)的速度谱数据进行空变速度建场,重点分析了层速度求取方法和速度谱横向密度对速度场精度的影响,为水平井的顺利入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发现:1当速度谱数据不能控制速度的横向变化时,井间的深度预测结果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速度谱控制点的分布有关;2大间隔速度谱导致局部速度变化被忽略,随着速度谱的加密,速度在水平方向的细节特征更加突出、丰富,明显提升了横向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井间速度场的精度;3通过后验井证明,应用模型迭代求取层速度建场的效果优于Dix公式,但相对于速度谱密度对速度场的影响而言,层速度转换方法的影响相对要小。
  • 裴健翔, 潘光超, 朱沛苑, 刘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61-37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莺歌海盆地中深层超压带的钻探中遇到低速泥岩,其在地震相上表现为低频强振幅反射特征,与含气砂岩储层反射特征相似。岩石物理分析显示低速泥岩速度低于含气砂岩储层,其波阻抗值与含气砂岩储层相当甚至低于含气砂岩,通过地震相及叠后波阻抗反演等常规地球物理技术无法识别。针对这一问题,对目前莺歌海盆地钻遇低速泥岩的探井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物理和AVO正演分析,归纳总结了低速泥岩的岩石物理和AVO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利用AVO技术及叠前反演甄别低速泥岩和储层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针对中深层低速泥岩存在的普遍性,进一步提出了有别于低阻抗砂岩反射特征的低速泥岩背景下的高阻抗砂岩储层类型可能成为中深层下步潜在的勘探领域。
  • 蔡涵鹏, 胡光岷, 贺振华, 王梦, 贺锡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71-37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相干体技术刻画地震数据体中地层细微不连续性特征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变时窗的相干算法。与基于本征结构的相干体技术C3相比,该方法包括三项关键技术:1利用时频分析方法计算的瞬时中心频率自适应地确定相干体属性的时窗长度;2应用Kendall秩相关分析代替Pearson相关分析构建用于计算相干属性的正定矩阵;3采用信息散度作为分析点相干度量。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此法计算的相干体属性不仅压制了沿同相轴分布的低相干条带假同相轴,取得了较好的地层细微不连续性检测效果,而且计算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 张在金, 张军华, 李军, 张宏, 夏红敏, 雷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76-38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煤系地层具有低速、低密度的特点,导致地震剖面上出现强反射同相轴,淹没煤层上、下含油气目的层反射信息,低频伴影现象也被掩盖,无法利用此现象直接进行油气检测。文中提出层位及子波约束匹配追踪的煤层强反射剥离方法,可以高效地剥离三维数据体中的煤层强反射,并利用广义S变换时窗可变的特性,在两个调整参数控制下根据频率分布特点灵活调整窗函数,对地震道进行时频分析,比较煤层强反射剥离前、后的时频特性。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用文中方法剥离强反射后,在储层下方发现明显的伴影异常,应用效果良好。
  • 地震地质
  • 崔海峰, 刘军, 田雷, 张年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84-39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与寒武-奥陶系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覆盖面积近15×104km2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表明,塔西南拗陷发育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在拗陷北缘断层后期反转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拗陷内仍有该期正断层保留,其活动特征一直以来少有关注。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向上没有断穿中寒武统,断距普遍较小,呈北东向展布,个别正断层具有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形成与基底断层有关,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洼槽,其中拗陷中部规模最大,发育震旦纪裂陷槽;正断层活动形成的洼槽或裂陷槽内有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正断层活动有助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改造,同时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
  • 非地震
  • 程正璞, 胡祥云, 李烨, 陈宇峰, 徐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91-40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深部探测技术与试验研究(SinoProbe)"项目在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民丰凹陷37°N、84°E建立的大地电磁标准点实测数据,对民丰凹陷深部电性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Robust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极化模式识别、静校正、二维偏离度及磁感应矢量分析,最终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对该测区的两条剖面进行了带地形的二维反演。通过对反演结果的分析可知,民丰凹陷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电性分层,结合塔东南区域地质概况,推测其莫霍面深度约为41~43km,并且推测基底发育两条断层(F1、F2)。另外通过计算民丰凹陷地壳构造特征参数得出该区地壳结构适宜油气成藏,烃源岩发育,但成熟度不高,属于一般油气区。
  • 综述
  • 撒利明, 张玮, 张少华, 董世泰, 宋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404-41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持续加强物探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核心装备与软件、适用配套技术呈跨越式发展,5项技术成为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利器,5项技术入选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使中国石油物探技术水平整体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了业务链完整的物探技术产学研和应用能力,为复杂前陆构造、非均质碳酸盐岩、复杂岩性、火山岩等领域勘探及老油区深化挖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柴西南英雄岭、川中龙王庙、新疆环玛湖、塔北等一批优质规模储量的落实奠定了基础,为"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和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期间,国际油气行业发展环境急剧变化,在低油价背景下和勘探转型期,物探业务面临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支撑中国石油稳健发展和"十三·五"业务发展,物探技术发展将从创新驱动向创新驱动与价值驱动并重转移,"十三·五"期间将持续开展装备、软件和新技术新方法攻关,集成配套经济适用技术,为保障中国石油效益勘探、寻找优质规模储量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阐述了"十二·五"期间的物探科技重大成果,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十三·五"物探科技发展方向。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42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