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刘福烈, 徐峰, 刘文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25-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组合激发是利用叠加波场能量分布的方向性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一种有效方式。现今地震数据采集中的震源组合大多采用等深等时激发方式,其合成能量在空间上对称,但不利于压制近地表产生的散射干扰和面波。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叠加波场的相关参数,提出将震源布设于不同深度并采用不等时激发的组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等深等时组合激发相比,这种不等深延时激发方式对虚反射能量的压制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面波和地表散射干扰的强度,最终提高了野外采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 蔡希玲, 李东升, 杨兆斌, 王梅生, 夏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3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维束线观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实际数据驱动的面元属性量化分析方法,在实际的CMP道集数据上统计时—空变的覆盖次数图及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针对BGP海外A区块三维地震数据的特点,采用量化方式研究了观测系统中的脚印现象及其在叠加剖面中的表现,表明采集脚印图像与理论分析、模型正演相吻合;面元属性的空间变化对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认识采集脚印的分布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试验参数,优化处理流程,改善成像品质。
  • 曹明强, 倪成洲, 牛宏轩, 刘军, 张洪军, 刘原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36-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海上地震勘探大多使用气枪或气枪阵列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气枪阵列是由多条气枪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现场条件的限制,所设计的气枪阵列很难达到严格的圆对称空间布局,从而使得气枪阵列不满足点震源的假设,其激发子波的能量随传播方向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依据气枪阵列远场子波合成原理,引入三维极坐标系,综合考虑气枪阵列的空间布局及虚反射的影响,推导出气枪阵列子波方向性的计算方法;基于实际气枪阵列,利用该方法针对气枪阵列子波与水平方位角和垂直方位角的关系,以及子波能量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情形等进行了细致分析。
  • 处理技术
  • 徐刚, 王静, 黄卫, 王立丰, 杨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39-243,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子波相位校正方法。在常相位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以离散信息熵作为量化标准对无井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相位扫描,进而确定出能够将剩余相位影响降至最低的相位值,并使用此相角对地震记录进行相位校正,从而使剩余子波接近或达到零相位,以提高地震资料质量。模拟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叶月明, 赵昌垒, 姚根顺, 胡冰, 庄锡进, 章学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44-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表面相关的多次波预测算法(SRME)时,对于层间多次波,是将表面接收到的波场利用基准面重建或CFP算子延拓到产生层间多次波的界面,然后利用SRME方法预测,该方法的缺陷是需要知道产生多次波层界面以上的速度模型。而数据驱动型层间多次波预测(IMP)算法是将层间多次波分解为三个波场分量,即无层间多次波的一次反射波,产生层间多次波界面的一次反射波,及该层界面以下的总反射,此三个波场通过互相关和褶积即可预测出层间多次波。第二个分量和第三个分量均可通过简单的切除得到,第一个分量可通过类似于SRME的基于最小平方能量准则的自适应迭代算法得到,其初始值与第三个分量相同,因此该方法是完全数据驱动的。模型数据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预测层间多次波。
  • 李录明, 罗省贤, 江南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52-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三维三分量(3D3C)VSP是集井中地震、多波勘探为一体的地震勘探方法,因3D3C VSP资料既含有精确的深度信息又含有丰富的地层岩性信息,较地面地震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3D3C VSP特殊的观测方式,需要有特定的处理和解释方法。针对实测的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分析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的特点,研究了一系列处理和解释方法,其中包括:选排、速度分析、动校正、层位标定、层位对比及叠前反演等,实现了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的处理及解释。
  • 偏移成像
  • 徐少波, 岳玉波, 王仕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59-265,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多分量地震成像方法——弹性波高斯束偏移,同以往的弹性波偏移(Kirchhoff偏移,逆时偏移)方法相比,兼具较高的成像精度与计算效率。该方法通过局部倾斜叠加将多分量地震记录分解为不同波型、不同初始方向的局部平面波,并利用弹性动力学高斯束的走时、振幅以及极性信息进行矢量波场的延拓成像。本文以二维弹性波Kirchhoff-Helmholtz积分为基础,推导了基于高斯束表示的弹性波波场反向延拓公式,然后利用互相关成像条件求取反射波以及转换波的成像值。针对转换波成像剖面中的极性反转问题,本文根据反射界面处转换波的传播以及偏振特点,给出了一种校正方法。最后,通过数值模型试算,验证了该弹性波成像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吕功训, 何新贞, 吴蕾, 龚幸林, 王建立, 张文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6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炮点及接收点照明度的基础上,利用双程波照明补偿对逆时偏移中的单炮成像结果进行照明补偿,不仅克服了单程波方程只对炮点进行照明分析产生的照明不足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补偿因速度剧变造成的振幅畸变。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和在阿姆河右岸地区地震资料的应用,证明该偏移方法对速度剧烈变化造成的成像振幅畸变具有较好的校正作用,适用于该区“三膏两盐”(从上往下地层依次为上石膏层、上盐岩层、中石膏层、中盐岩层、下石膏层、下盐岩层,俗称“三膏两盐”)结构造成的下伏碳酸盐岩成像振幅畸变地层的成像,提高了阿姆河右岸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质量。
  • 梁向豪, 罗斌, 张新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71-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塔里木库车地区零井源距VSP地震资料为例,指出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已不属于一维地震范畴,即使上行反射得到准确的倾角时差校正,也无法充分体现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资料的全貌。首次采用复杂介质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技术对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上行P波和上行SV波同时进行二维地震成像,展示了复杂高陡构造零井源距VSP模型数据及实际数据的处理效果,对类似地区零井源距VSP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 地震模拟
  • 周聪, 刘江平, 罗银河, 徐浩, 季灵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7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面波和体波不同的物理特性,包含面波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仍然是一个挑战,而忽略自由边界的影响会降低反演结果的分辨率以及产生虚假信息,故考虑自由边界的频率域全波场数值模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弹性波波动方程出发,采用最佳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消除边界反射,并尝试将时间域数值模拟中的隐式自由边界条件引入频率域数值模拟中,利用最优化25点差分法实现频率域全波场数值模拟。通过与均匀介质中面波解析解以及层状介质中理论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对比,验证了全波场模拟的正确性,并设计两个层状模型分析了地震波在频率域和时间域中的传播特性。
  • 吕晓春, 顾汉明, 成景旺, 周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88-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频率—空间域波动方程数值模拟需要巨大内存空间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列索引压缩存储(CSC)技术存储大型稀疏非对称复数型的矩阵系数。CSC技术将系数矩阵转化为三个一维数组来存储,分别存储系数非零元素、非零元素对应所在的行以及每列起始非零元素所在位置。经CSC技术压缩存储后显著减少了内存空间及计算量,在计算时只有少许的非零元素参加计算,且根据三个一维数组可以简便地找到对应的非零元素,进而采用LU分解快速而精确地求解。本文基于Jo等提出的最优化9点差分方法,首次应用CSC技术在频率—空间域进行二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通过对Corner-edge模型和二维Marmousi模型进行试算,可以显著节省内存需求,明显提高计算速度,进而得到精度较高的正演结果。
  • 岩石物理
  • 张金伟, 葛洪魁, 宋丽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295-299,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超声波在材料中的衰减主要由吸收和散射引起,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衰减对于深入理解衰减机制,评价材料特性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非均质介质的散射波能量传播可近似视为一个漫射过程,可用漫射方程近似描述。本文拟利用漫射近似评价材料的吸收和散射衰减,并为此建立了一个实验测试系统,对超声波在水泥中的衰减进行了实验测试,建立了测试分析方法;通过对散射波能量密度拟合,分别给出了不同样品的吸收和散射系数,建立了吸收和散射系数随超声波频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颗粒粒径、应力和加热对样品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系数随超声波频率线性增大,散射系数随频率非线性增大;水泥样品的衰减主要由散射引起,应力的影响较小;加热引起的脱水和裂纹对两类性质的衰减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利用散射波可区分吸收和散射衰减,定量评价裂缝等引起的散射特性变化,用于材料无损检测和损伤演化监测。
  • 综合研究
  • 刘开元, 贺振华, 曹俊兴, 黄德济, 文晓涛, 蔡涵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0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适用于单层HTI介质的P-SV波近似反射系数(RPS)公式,对RPS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P-P波反射系数(RPP)进行对比;利用HTI介质中P-SV波近似反射系数公式推导出叠前单层HTI介质裂缝方位及密度反演公式,试验结果证明了文中的叠前P-SV波裂缝参数提取方法的合理性,并得出以下认识:①受HTI介质各向异性的影响,RPS随方位角的变化呈椭圆分布,并且椭圆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发育强度;②各向异性系数ε对RPP没有影响,而γ对于RPP的影响最大;③各向异性系数ε、δ、γ都对RPS有影响,且γ的影响最大;④RPS对裂缝介质(HTI)的各向异性系数更加敏感,因此P-SV波叠前数据较P-P波数据包含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裂缝各向异性信息,可采用叠前P-SV波数据反演提取裂缝的方向和密度。模型正、反演试验证实,由裂缝方位角及发育强度反演公式得到的裂缝方位和强度结果精确度较高,因此可以根据本文方法计算并预测裂缝的方位及强度。
  • 程冰洁, 徐天吉, 梁群, 李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07-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用纵横波联合反演、递推计算等方法,可以提取多波速度比参数,包括横波与纵波速度比、横波与转换波速度比、转换波与纵波速度比,以及据此衍生出来的相关参数(如速度比导数)。以泊松比与纵横波速度比之间的数学关系为基础,利用纵波与转换波的传播特征,推导出采用泊松比或纵横波速度比表述的横波与转换波速度比、转换波与纵波速度比、转换波与纵波速度比对纵波速度的一阶导数、转换波与纵波速度比对泊松比的一阶导数。这些参数对岩性、含气性比较敏感,是油气预测中一类新的实用参数。将上述参数用于四川盆地西部深层须家河组低渗透—致密裂缝性气藏的含气性检测,发现多波速度比参数异常强、裂缝发育好的区域,是天然气富集的优质储层带。
  • 李全忠, 彭真明, 周晶晶, 张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16-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单一地震属性进行油气储层预测时往往存在多解性问题,提出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方法:通过简化PCNN模型,利用PCNN神经元结构很强的非线性处理功能,确定各神经元之间的数据融合系数,进而获得对应神经元的融合数据输出,从而实现了地震多属性的融合。该方法简捷、计算效率高、融合效果好。通过川东北地区多种属性切片数据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姜仁, 曾庆才, 黄家强, 甘利灯, 贺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2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位于苏里格气田的西北侧,目的层盒8段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气藏,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纵波阻抗叠置,基于叠后数据的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因此需通过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并结合叠前地震反演,定性或半定量判断砂岩储层的含气性,为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布井依据。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岩石物理建模全过程,在测井资料井、震一致性处理基础上,通过标准井标定,选用Xu-White模型并利用迭代方法优化关键参数,准确地预测了横波速度并同时修正了密度曲线,为叠前储层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形成的解释量板对叠前反演结果进行解释,提高了气层的识别精度。
  • 缪志伟, 别静, 季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29-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分析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确定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划分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确定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和储层宏观展布,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稀疏脉冲约束波阻抗反演对储集层孔隙度及有效厚度进行精细预测,建立了一套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方法,预测了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的分布,通过与已完钻井储层厚度及孔隙度的对比,证实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 马丽娟, 孔庆莹, 刘坤岩, 司朝年, 王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38-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勘探开发中,从具有弱振幅反射特征的地层中寻找有利的富含油气部位已成为现阶段的新趋势。本文从地震弱反射入手,依据反射特征将弱反射划分为弱串珠、宽波谷、内幕弱和杂乱等四种典型的弱反射类型;结合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了这四类弱反射的储层特征,建立地质模型,利用正演模拟进一步探讨了弱反射的形成机理,认为储层厚度和空间延展关系是造成不同弱反射类型的根本原因。
  • 周东红, 熊晓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4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所述的高精度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主要思路是:首先采用三维约束迪克斯反演方法计算从地表到目的层的高精度背景层速度,然后采用高精度波阻抗反演方法计算目的层层速度,再采用Fillippone公式巧妙地结合上述两种层速度进行地层压力预测,进而实现异常压力地层识别。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此法预测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吻合较好,确认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 罗胜元, 何生, 宋国奇, 王永诗, 郝雪峰, 金秋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49-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为全面了解该区纵、横向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谱资料,利用VSP速度,应用Fillippone公式压力预测模型,成功地预测了渤南洼陷的孔隙压力体。采用VSP测井优化校正地震层速度,可以使速度误差小于8%,从源头上降低地层孔隙压力的不确定性。在确定研究区相对应的模型参数前提下,依照每个速度谱点分别求取最大、最小压实速度,为压力预测模型提供了良好的速度处理方法。利用经校正的速度资料和预测模型,获得了流体压力的三维数据体,可以从任意方向切片观察凹陷内压力的空间展布。由于地震垂向分辨率影响着地震速度精度,再加上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地震速度,从而导致地震预测压力值与实测值存在误差。经速度校正系数和实测值的校正,82%的统计数据误差在±10%的允许范围内,基本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
  • 地震地质
  • 刘书会, 宋国奇, 杨培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6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沉积学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涉及三项关键技术:①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估计地层岩性;②通过地层切片技术解决同相轴等时分析问题;③采用分频解释技术使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这些技术在处理海相大套沉积以及垂向上变化平稳的河流相沉积问题时效果明显;但对于横向上相变快、纵向上相带窄的陆相沉积地层,应用效果却欠佳。本文在对地震沉积学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在解决陆相盆地沉积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并自主研发了多项有针对性的解释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东营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李松峰, 徐思煌, 薛罗, 刘晓霞, 袁彩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69-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是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亦是油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关键参数。稀井区由于钻井数据的稀缺,难以进行烃源岩TOC定量评价;在密井区,利用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可厘清生烃凹陷中烃源岩TOC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本文基于恩平和惠州两凹陷地质背景、测井和地震信息等方面的相似性分析,通过类比,将适用于密井区惠州凹陷的成熟的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稀井区恩平凹陷。研究结果表明:恩平凹陷恩平组烃源岩TOC值大多为1%~2%,属于中等烃源岩;个别地区TOC值超过2%,属于优质烃源岩。
  • 非地震
  • 左博新, 胡祥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75-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探测到的深部矿体弱异常信号,由于受各种噪声和系统退化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异常体边界较为平滑和模糊,给后期解释带来一定的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盲信源分离(BSS)地球物理弱异常提取算法,克服了常规地球物理空间滤波算法对于弱异常体信号无法有效提取的问题,可以在保持强异常体边界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提取弱异常体的边界。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理信号中的噪声和系统退化的理论模型,并根据推导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针对地球物理数据的BSS异常提取算法。试验表明,与其他的地球物理空间滤波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具有在保持高频信息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取低频异常信息的特点。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81-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非地震
  • 曾小牛, 李夕海, 牛超, 刘代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82-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位场向下延拓的最优步长积分迭代法,通过结合当前迭代步骤得到的迭代信息,经过推导得到了一种新的改进的最优步长积分迭代法迭代形式。此种改进迭代法的实质是将最优迭代法的一步迭代分为两步迭代,且每次迭代过程都使用积分迭代法的迭代形式,因此迭代过程中的计算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其收敛性同最优步长积分迭代法。理论模型及实测数据的对比试验表明,改进迭代法的收敛速度和延拓精度均优于最优步长积分迭代法、泰勒级数迭代法和导数迭代法。
  • 讨论
  • 李国发, 王亚静, 熊金良, 岳英, 田纳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88-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薄层干涉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地质模型对地震切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实验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地震剖面本身,薄层砂体在地震切片上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和可检测性;②地震切片能够相对可靠地反映不同砂体的分布特征和物源方向,当砂体累计厚度小于1/4地震波波长时,均方根振幅与砂体累计厚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③某层砂体的“零值时间”地震切片不包含该层砂体本身的反射贡献,不同深度砂体的“零值时间”能够较好地反映砂体之间的垂向距离,有助于建立不同深度砂体的沉积模型和叠置关系;④同一层砂体具有多个“零值时间”,“零值时间”地震切片具有周期性,且“零值时间”地震切片与单层砂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其出现次序与地层深度是反序的。
  • 综述
  • 赵邦六, 王喜双, 董世泰, 李静平, 谢占安, 梁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394-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地,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深化,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向复杂潜山、岩性油气藏、深层非常规油气藏等复杂领域延伸,从而对地震技术提出了刻画更小目标、识别特殊岩性体和致密储层、刻画深层目标的要求,物探技术面临精细描述复杂储层、提高深层目标落实精度、提高油藏建模精度、提高低丰度油气识别精度等四方面挑战。需要发展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面向复杂储层预测的目标处理及面向油藏描述的综合解释技术,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 王治国, 尹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2): 41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认识其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当前,地震地貌学在河流—三角洲沉积、深水浊流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中都有成功解释案例。通过梳理2003年以来地震地貌学建立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它连接地震与地质的巨大信息挖掘潜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确立一套工业化的解释流程和发展其关键地震属性解释方法体系。展望未来,地震地貌学不仅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会延伸到地学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