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振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偏移成像是在一定的数学物理模型(声介质、弹性介质等)基础上,应用相应的地球物理理论,将地面观测到的多次覆盖数据反传,消除地震波的传播效应并得到地下介质模型图像的过程。本文首先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地震偏移进行了简单评述,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如今广泛应用的几类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分析了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保幅性、起伏地表以及介质复杂性对偏移成像适用性的制约,指出选取偏移成像方法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确方法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总结近年来SEG/EAGE会议及出版物中有关地震偏移成像的讨论专题,展望了地震偏移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①叠前深度偏移已经成为地震偏移的研究主流;②逆时偏移逐步由理论研究步入工业化应用;③地震偏移成功地从二维走向三维;④起伏地表偏移受到广泛关注;⑤TI、VTI和TTI介质偏移成为研究热点;⑥反演偏移已经作为偏移领域的新宠登上历史舞台。
  • 印兴耀, 曹丹平, 王保丽, 宗兆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2-3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流体识别是指利用地震资料对储层含流体特征进行识别和描述,而地震叠前反演是储层流体识别和评价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评述现有地震叠前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优选储层流体敏感参数的必要性,论述了基于地震岩石物理理论的敏感流体因子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探讨了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地震流体识别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均表明:流体有效识别要以流体因子构建及敏感性分析为基础,选择有效的流体敏感参数及评价方法,明确目标储层有效流体因子;以地震反演为技术保障,研发可靠的叠前地震反演策略和适用的反演方法。
  • 刘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3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波动方程数值解是波动方程正演、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对波动方程数值求解的有限差分技术和吸收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重点总结了基于时空域频散关系的有限差分、自适应可变空间算子长度有限差分、优化有限差分及混合吸收边界条件等方法,介绍了这些方法在逆时偏移和波形反演中的应用。
  • 处理技术
  • 伍建, 王润秋, 魏加明, 张晓磊, 于骏清, 孙立鹏, 江勇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可控震源滑动扫描中各种谐波产生的原因,指出高次谐波是其中最严重的谐波干扰类型;通过原理分析及数值试验探讨了滑动扫描方法,并基于高次谐波与原始激发信号在各频段的能量呈线性关系这个假设建立了谐波滤除的数学模型;利用参考信号倍增法生成各次谐波,并用各次谐波相关对比法估算各次谐波的能量比。将本文滤除谐波算法应用于实际数据处理,所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滤除谐波效果好,而且运算速度快。
  • 王德营, 李振春, 董烈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面波压制是陆上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的面波压制方法仅考虑信号与噪声在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不可避免的会损害部分有效信号的能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hearlet变换和TT(Time-Time)变换联合压制面波的方法。首先利用Shearlet变换的高尺度基函数优异的局域性和方向表征能力分离反射信号与低频、高波数的面波;然后,利用TT变换对低频良好的分辨能力,在TT域进行滤波处理,压制大部分的低频、低波数的面波成分;最后,利用Shearlet变换提取的较准确的有效信号设计TT域自适应时—空变滤波器,进一步压制残留的低频、低波数的面波成分,再反变换到时间域就得到了压制面波后的最终结果。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与F-K滤波和单一的TT域滤波相比,本文所述方法在消除面波的同时,能够保持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是一种相对保幅的面波压制方法。
  • 刘振, 张军华, 韩双, 吴涛, 黄广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现今有关层间多次波的压制方法大多针对强反射界面向下反射的能量形成的层间多次波。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验证,扩展了与界面有关层间多次波的概念,提出了强反射界面向上反射的能量形成的层间多次波,即LLRIM多次波(Lower layer related internal multiple)。除上述概念以外,本文根据层间多次波压制理论,解剖了与界面有关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算法,给出了理论推导过程以及时域和频域表达式。通过分析和实验验证,界面向上反射形成的层间多次波的预测可以由界面向下反射形成的层间多次波的预测方法类推得到,本文给出了预测表达式和模拟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 陈增保, 陈小宏, 李景叶, 王本锋, 马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Q滤波是波传播的逆过程,可同时消除吸收和频散效应。Gabor域反Q滤波方法是以Gabor变换谱代替向下延拓的波场,在对二维时频谱进行稳定的反Q滤波处理后,再使用Gabor逆变换重建时间域地震道。相对于反Q滤波方法的分层实现,该算法可应用更精确的连续Q模型,且不需对二维振幅补偿算子进行近似,其计算效率更高,反Q滤波结果更准确。为了改善补偿效果且不放大环境噪声,在Gabor域反Q滤波过程中联合应用时变带通滤波器,该带通滤波器的高截频从某一时间处随旅行时沿双曲线轨迹变化,以适应衰减介质中信号带宽随旅行时的变化。理论数据测试和实际资料应用的结果均表明,联合时变带通滤波器的反Q滤波算法对含噪地震数据是稳健的,可在保持信噪比的同时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 谢俊法, 孙成禹, 韩文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Radon变换法是进行一次波与多次波分离的常用手段,最小平方约束下的频率域抛物Radon变换将t-x域数据转换到Radon域后,因存在剪刀状发散的截断效应,用传统方法难以彻底分离一次波和多次波。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迭代抛物Radon变换法,即在Radon域截取一次波聚焦点附近很小区域内的数据为初始数据,经过Radon反变换和正变换后得到新的Radon域数据,然后用初始数据覆盖对应的小区域,经过迭代,最终得到保幅效果较好的一次波,且几乎不含多次波。利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几乎不含一次波的多次波。最后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黄捍东, 冯娜, 王彦超, 蔡燕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广义S变换能根据实际地震信号的频率分布特点和时频分析的侧重点灵活地调节窗函数随频率的变化趋势,加快或减慢窗时宽随频率的变化速度,使窗函数的振幅呈现多种非线性变化特征,更好地适应具体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在广义S变换实现时引入窗函数库、弦函数库、快速傅里叶反变换,使运算简洁、易行、高效,通过选取合适的参数组合,对得到的时频谱进行能量重新分配、重构,得到高分辨率地震信号。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地震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分辨率,使地震剖面的构造特征和岩性特征更为清晰。
  • 李国发, 张小明, 彭更新, 殷进垠, 崔永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波在黏弹性介质中的吸收效应严重影响了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对叠前地震数据而言,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深度有关的吸收影响;另一部分是与炮检距有关的吸收影响,其中对AVO分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与炮检距有关的吸收作用。在CRP道集中,通过计算非零炮检距地震道与零炮检距地震道的吸收差异,进行与炮检距有关的吸收补偿,消除了地层吸收对CRP道集横向反射特征的影响,提高了AVO分析和叠前地震反演的精度。
  • 薛亚茹, 唐欢欢, 陈小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95-10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数据缺失会影响处理和解释结果。本文基于Radon变换地震数据重建并结合地震波同相轴横向连续性,提出高阶高分辨率Radon变换地震数据重建方法。该方法将正交多项式变换和Radon变换结合,通过正交多项式变换拟合地震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特性,改进了传统Radon变换只考虑地震道叠加特性的缺陷,增加了振幅变化的斜率和曲率信息,保留了地震波AVO特性,有利于地震波振幅信息在横向变化情况下缺失地震数据的重建。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克服空间假频,实现缺失道数据重建,并保留振幅AVO信息。
  • 偏移成像
  • 黄建平, 张晴, 张凯, 李振春, 岳玉波, 袁茂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Kirchhoff积分法偏移为基础,采用高斯束叠加积分表示的格林函数表示正反向延拓波场,并利用正反向延拓波场互相关成像条件得到地下成像结果。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高斯束逆时偏移方法结合了射线类偏移方法的高计算效率和逆时波动方程偏移的高精度,能很好地处理焦散点、大倾角等成像问题,并且具有面向目标成像的能力。
  • 黄建平, 曹晓莉, 李振春, 孙陨松, 李闯, 高国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地表高精度成像方法一直是地震数字处理方法研究的热点。逆时偏移(RTM)成像方法基于双程波动方程,被认为是解决复杂构造、尤其是高陡构造成像的较好方法,然而逆时偏移方法在浅部成像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低频噪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近地表构造的高精度成像。本文在实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SRTM)算法的基础上,通过RTM及LSRTM算法的计算对比指出,对于近地表复杂构造成像,LSRTM相对于RTM算法在主要构造恢复及能量保幅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郭振波, 李振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13-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常规逆时偏移算法具有较强的低频噪声、对观测系统要求较高、较难进行透射损失补偿等问题,本文在构建线性化波动方程算子(反偏移算子)的基础上,详细推导了最小平方逆时偏移迭代算法,在反演的理论框架下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影响,实现了真振幅成像。通过简单多层介质模型及复杂Marmousi模型试算,验证了最小平方逆时偏移在真振幅成像方面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此法不仅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而且还能有效地压制成像噪声。
  • 地震模拟
  • 李娜, 李振春, 黄建平, 郭振波, 田坤, 李庆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21-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各向异性介质,采用Lebedev网格与标准交错网格耦合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算法,在对称性较低的各向异性介质(如具有倾斜对称轴的TI介质,单斜各向异性介质等)区域使用Lebedev网格,而在其他区域则选用标准交错网格,既避免了标准交错网格在模拟各向异性介质时波场插值带来的误差,又降低了Lebedev网格在内存和计算量上的消耗。在此基础上,还推导了该算法耦合区域内的高阶差分格式,采用新的变量插值方法,使得在较大空间采样间隔下,耦合机制过渡区域产生的虚假反射误差及全局误差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使用内存更是呈几何倍数降低,计算时间也随之减少,从而能高效、精确地模拟地震波在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征。
  • 刘欣欣, 印兴耀, 张峰, 张秀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32-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实际裂隙性油气储层表现出双相各向异性特征。本文基于岩石物理理论求取裂隙介质各向异性等效弹性参数,结合各向异性BISQ理论,建立了裂隙诱导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理论模型。从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波方程出发,推导出平面波的Christoffel方程,求解该方程获得了三维双相完全各向异性介质中qP1、qP2、qSV和qSH波的波数方程,据此波数方程计算四类波的相速度和衰减因子。最后针对碎屑岩水平裂隙诱导双相各向异性介质,分析了泥质含量、裂隙密度和形状、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流体黏滞系数、渗透率等参数对弹性波沿不同方向传播时相速度和能量衰减特征的影响,可为储层的孔隙、裂隙结构及含油气性等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 田坤, 黄建平, 李振春, 曹晓莉, 李庆洋, 路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43-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通常情况下,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较其他吸收边界条件具有更优越的吸收性能,已广泛用于地震波正演模拟。但传统的PML吸收边界条件也存在一定缺陷,如不分裂卷积完全匹配层(C-PML)吸收边界在某些介质中不稳定,分裂的多轴完全匹配层(M-PML)吸收边界的吸收效果不好。为此,本文提出了多轴卷积完全匹配层(MC-PML)吸收边界条件,既可提高C-PML吸收边界的稳定性,又可改善M-PML吸收边界的吸收效率,且采用不分裂算法实现,可有效降低计算成本。正演模拟结果表明,MC-PML吸收边界条件具有更高的计算稳定性和较好的吸收效果。
  • 何兵红, 吴国忱, 许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53-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推导了基于傅里叶有限差分(FFD)算子的衰减介质地震单程波波场传播算子,通过空间—时间域与波数—频率域之间的转化实现了衰减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鉴于基于接收点波场向下延拓原理的非零炮检距正演模拟计算效率低,采用基于散射波Green函数积分解求取原理得到了叠前地震炮集记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衰减介质中FFD算子所得波场比分步傅里叶(SSF)算子所得波场具有更准确和更丰富的地层信息,特别是在地层存在陡倾角时效果更明显。针对实际资料含气储层地震同相轴下拉现象,通过井、震结合建立符合实际地质构造层位特征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正演结果的处理验证了地层强吸收导致地震反射同相轴下拉现象的解释,也为低频阴影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综合研究
  • 曹思远, 谭佳, 高明, 袁殿, 杨金浩, 张浩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6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品质因子Q值是表征地下介质对地震波吸收衰减特性的一个重要参量,不仅反映介质的内部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油气识别的重要指示因子,因此准确估算Q值对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一般地,频率域提取Q值的方法较稳定,常用的有谱比法和质心频移法。谱比法具有较高的理论精度,但受信噪比影响较大,稳定性低;质心频移法的抗噪性较好,但存在理论近似,误差分析较困难。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根据子波振幅对数谱上的衰减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谱统计量组合的Q值反演法——统计属性组合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频率的积分提出了积分方程根式法。模型资料试算表明,统计属性组合法的理论计算精度较高,规避了质心法对震源谱的假设;积分方程根式法融合了谱比法和质心法的优点,其精度和抗噪性均比后二者高。
  • 张军华, 刘培金, 朱博华, 刘显太, 杨勇, 王军, 刘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6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滩坝砂油藏是一类特殊的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储层埋深大、横向变化快、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低,用常规方法很难实现精细解释。本文对滩坝砂储层地震解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的滩坝砂储层拓频、基于三参数小波的滩坝砂薄互层检测、能量半时特色属性分析、古地貌与地震属性融合显示这4项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HHT的拓频方法,能较好地展宽目标层频带,增强滩坝砂弱信号的能量;②以三参数小波为分析小波,可以较好地刻画滩坝砂薄互层的内部结构;③能量半时属性是整体描述滩坝砂储层的最佳属性;④将古地貌信息作为一种属性参与属性融合,是研究滩坝砂储层的一种特色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75-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综合研究
  • 张繁昌, 肖张波, 印兴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76-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质,传统确定性反演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分辨率低的缺陷。本文从贝叶斯理论出发,结合地质统计学提出了地震数据约束下的随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作为条件数据,以地震数据作为约束,进而通过贝叶斯理论将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地质统计学信息融合为地层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利用马尔科夫链扰动模拟方法实现对后验概率的分布采样,并通过多个采样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后验概率分布的性质,进而精细刻画储层分布。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确定性地震反演方法,随机反演方法提高了反演精度,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
  • 王芳芳, 李景叶, 陈小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83-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贝叶斯判别法的基本理论,通过实际应用,文中归纳出基于马尔科夫链先验模型的贝叶斯判别法识别岩性的主要步骤:①选择确定关键井,联合应用岩心、测井信息定义岩相;②进行岩石物理分析,扩展训练数据,由测井数据合成地震属性,估算地震岩相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③将测井数据得到的地震属性利用Backus平均进行尺度放大;④利用基于马尔科夫链先验模型的贝叶斯判别方法,得到样点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从而获得岩相的最大后验概率解。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模型数据和海上实际资料,并采用熵和贝叶斯分类混淆矩阵对加入马尔科夫链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岩相预测结果。
  • 王静波, 王尚旭, 袁三一, 肖梦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90-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信号边缘检测是利用地震相干属性识别地震地层特征与边界的有效手段,目前主要利用相关类算法来实现这一目的。与传统的基于实地震信号相关的地震信号边缘检测方法不同,局部复值相关算法首先将实地震道转换成规范化复地震道,然后对相邻两规范化复地震道进行滑动时窗的零延迟复值相关运算,计算简洁,无需传统相干类算法的相似性扫描、倾角扫描或迭代求解等复杂运算,能同时提供用于相干分析的相关系数属性和与地层视倾角有关的相移属性,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地震信息边缘特征,并且可对相关系数和相移属性进行对比解释,增加了边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针对单道局部复值相关存在的相关系数属性边缘异常不突出和抗噪性较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多道方法,提高了地震信息边缘异常检测和抗噪声的能力,并将改进的多道算法推广到三维数据,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96-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综合研究
  • 李芳, 王守东, 陈小宏, 刘国昌, 郑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197-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导致仅用单一属性解释储层不可避免地存在多解性。在利用属性进行储层预测过程中,单一属性或综合属性能否指示含油气情况,往往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即存在模糊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模糊逻辑的多属性融合方法,即将模糊理论应用于属性融合,利用隶属函数将模糊问题进行定量化处理,通过模糊贴近度矩阵求取各自的权重,最终得到一个定量的综合结果。属性融合过程中各种属性权重的求取完全基于数据驱动,降低了人为操控的主观性。数值模拟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均显示,用本文方法所得融合结果与井资料能较好吻合,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逻辑的多属性融合方法进行油气预测是有效且实用的。
  • 测井技术应用
  • 罗伟平, 李洪奇, 朱丽萍, 乔悦东, 石宁, 俞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05-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用测井资料标定地震属性过程中,要求有高精度的时深关系曲线。在分析测井与地震观测方法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影响合成地震道与井旁道匹配的因素,提出一套在黏弹性介质中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自动匹配的方法,在黏弹性介质中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地震波相速度。此法既包括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尺度匹配,又包括两者的频率匹配。将该方法应用于胜利油气区垦利油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非地震
  • 沈金松, 王志刚, 马超, 王宁升, 贾耀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13-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井间电磁探测方法(Cross-hol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HEM)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储层监测和评价技术,它可以提供井间储层电阻率分布信息,进而实现流体空间分布的描述。该技术可用于识别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等造成的死油区、监测储层的宏观波及系数、优化设计加密井位和提升油藏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通过对近年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期刊关于井间电磁探测技术文献的追踪分析,介绍了井间电磁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响应数值模拟、采集设计与处理解释技术和目前在油气储层监测中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井间电磁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以供国内电磁勘探业界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25-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28-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31-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3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35-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1): 236-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