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赵虎, 尹成, 李瑞, 徐峰, 陈光明, 李轩波,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3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基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常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如今高精度油气勘探的要求。基于此,宜采用基于地震波照明度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然而目前的照明分析技术还仅限于对观测系统进行评价。本文在地震照明模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检波器接收能量和接收效率之间的关系,形成基于检波器接收照明能量效率最大化的最大炮检距设计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目标部位通过模拟放炮,建立接收能量和接收效率之间的优化关系,并获取最佳最大炮检距。通过对取自实际资料的断陷模型和逆掩推覆模型的模拟实验,证明基于照明度分析的观测系统参数设计方法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 朱金平, 董良国, 程玖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39-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勘探目的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的层延拓到地表的地震照明能量分布,确定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利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进而改善地下阴影区的成像质量。基于三维SEG-EAGE盐丘模型的地震照明与偏移成像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 倪宇东, 王井富, 马涛, 徐浩, 曹务祥, 关业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49-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可分为常规采集、高效采集及高保真采集三大类。常规采集方法通常是指只采用一组可控震源作业,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效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两组或多组可控震源间隔一定时间或同时施工,同样,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保真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一台或多台可控震源在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不同炮点同时振动,采用地面力信号反褶积获得共炮点道集。结合实例分析,对比三类方法特点,可得到两点结论:①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法使数据采集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施工周期明显缩短,进而降低了勘探成本;②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效采集与高保真采集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低成本、高精度及高保真度地震勘探作业。
  • 碗学俭, 杨波, 孙德福, 葛雪钦, 吴小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57-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杨庆道, 王伟锋, 尹以东, 赵玉生, 李继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64-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弯线地震勘探可以避开各种障碍物、因地制宜地优选激发与接收条件以提高采集资料品质,在复杂地区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①黄土塬区采用弯线地震勘探技术,沿沟谷布设炮、检点,避开巨厚黄土层对地震波激发和接收的影响;②在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互出露地区,采用弯线避开裸露灰岩而选择在碎屑岩中进行激发、接收;③采用弯线布设可避开村镇、悬崖、水库等大型地表障碍物,有利于落实构造和施工安全;④弯线地震施工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炮、检点分布,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约勘探成本。但另一方面,弯线施工中炮检中点分散,对共面元道的可叠加性和剖面的可信度构成威胁。本文从满足弯线共中心点面元叠加的时间、空间条件出发,从采集和处理两个环节分析控制炮检中点分散范围的具体方法,以便在充分发挥弯线地震勘探优点的同时,保证成果剖面的真实性。
  • 宁宏晓, 张艳红, 章多荣, 蒋永祥, 焦文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70-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祁连山山地地形起伏剧烈,地下岩性变化快,各种原生和次生噪声十分发育,原始资料信噪比较低等特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提高激发效果的适用措施:①横向上选点激发,如在岩性相同区选择低缓平坦处激发、老地层出露区避开地面断层区段、在岩性接触面附近尽量不设激发点、避开巨厚第四系砾石及干燥冲沟分布区等;②纵向上选择在强波阻抗界面下激发,可有效地降低干扰、增强有效波能量;③采用相对较小的激发药量,降低源致线性噪声和次生噪声强度。将这些措施应用于实际复杂山地地震数据采集,明显地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 处理技术
  • 程玖兵,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74-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地震波局部方向特征的分析,讨论了适用于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介质的方位保真局部角度域叠前偏移成像原理及其应用方法。理论模型合成数据与实际资料试验展示了该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在复杂地质体多视角描述、AVA分析/反演、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潜力。随着多方位或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平台的飞速发展,方位保真局部角度域成像技术预计将在储层成像与油气预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陆文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86-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在不损伤一次波的情况下压制多次波是地震信号处理的难点之一。在CDP道集中,一次波和多次波的运动学特征可以由叠加速度和零炮检距时间确定。利用AVO特性可以表示一次波(多次波)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假设在速度谱上,多次波和一次波一般是分开的,从而可以进行多次波和一次波的识别。本文提出一种沿着多次波的双曲线轨迹,利用基于L1范数的多项式拟合技术估计多次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一次波和随机噪声对预测多次波的影响。人工合成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与基于L2范数多项式拟合技术的方法相比,本文算法在有效压制多次波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一次波。
  • 张红军, 李庆忠, 平俊彪, 陈洪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9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内盐丘众多,盐丘厚度大、形状各异,从而改变了盐下反射能量的分布,进而导致盐下目的层构造不能正确成像。本文在比较叠前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效果的基础上,确信只有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是解决研究区内盐下构造正确成像的惟一途径。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实际资料应用效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使复杂盐丘下目的层准确成像,消除高速盐丘对下伏地层的上拉效应。钻井标定结果也证实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解释的盐下构造真实可靠,提高了钻探成功率,降低了勘探风险。
  • 张保庆, 周辉, 左黄金, 王者武, 贺兆全, 曾天玖, 秦伯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396-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宽方位地震资料的速度随方位角的变化、与倾角和方位相关的旅行时差、与方位相关的各向异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当所采集的宽方位资料不是全方位时,如何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后续处理和解释的分方位道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运用分方位道集技术形成合理的方位道集;运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技术精确求取叠加速度;运用与倾角方位角相关的旅行时校正技术进行倾角、方位角的旅行时校正;运用分方位各向异性偏移技术消除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影响等。对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 雷新民, 潘文勇, 雷新华, 张光学, 张新, 张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01-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要求浅层的速度分辨率高,现有的速度分析方法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分辨率和精度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精细处理的要求。本文对传统的相位相关统计速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设置阈值对集中函数进行限定,使得R检验中对噪声和信号的相位概率分布的判别更加可靠。将改进的方法应用到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得到的速度谱的分辨率和精度更高,速度更容易拾取,并在处理后的叠加剖面上准确地识别了BSR,很好地满足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精细处理的要求。
  •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07-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 综合研究
  • 李国平, 姚逢昌, 石玉梅, 宋建勇, 黄文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1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反演是地球物理反演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利用全波场信息反演的弹性参数对预测地下储层的含油气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推导了频率空间域全波形反演公式,并将波动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反演过程中采用波场回传技术和可控共轭梯度算法来更新模型参数。推覆体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质体,经过几十次迭代可以收敛到真实速度模型。在我国西部某气田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反演出的弹性参数与井数据吻合较好,能够为流体识别和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参数。
  • 刘国昌, 陈小宏, 杜婧, 刘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17-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品质因子Q值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物理参数,可用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和油气藏描述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整形正则化反演和S变换的Q值估计方法。首先通过S变换得到不同旅行时刻的振幅谱,然后引入整形正则化算子稳定求解不同时刻的频谱比值,最后通过线性拟合估计出地震品质因子。该方法通过正则化技术消除了噪声、反射相干以及变换窗口等引起的算法不稳定问题,得到光滑稳定的频谱比值,有利于最终的线性回归求取Q值。与传统的频谱比值法相比,基于整形正则化技术的方法估计的Q值更为准确。模拟算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稳定地估计地震资料品质因子。
  • 王小杰, 印兴耀, 吴国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23-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与叠后地震资料相比,叠前地震资料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地层信息。传统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地层Q值估算方法因叠加平均效应的影响,Q值估算精度较低、适用性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地震资料利用时频谱分解技术估算地层Q值的方法。该方法借助于S变换对叠前地震数据做时频分析,逐道求取频谱比斜率,经炮检距归零处理得到零炮检距处的地层Q值。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充分考虑了因地层吸收而引起的振幅、频率等信息的变化,而且避免了常规品质因子计算中的平均效应,使估算的品质因子更加准确,适用性更强。
  • 尹志恒, 魏建新, 狄帮让, 李向阳, 孙文博, 齐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29-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地震物理模型方法研究定向排列的裂缝对模型Q值的影响,并找出Q值与地震裂缝走向的关系。物理模型由三层组成,第一层为环氧树脂层,第三层为混合材料,是各向同性介质层;第二层为胶木层,模拟定向排列的垂直裂缝层,是HTI介质层。将物理模型置于水槽中,使用脉冲测量的方法得到物理模拟的三条不同方向测线的二维地面地震数据。对提取的叠前CDP道集数据,使用基于经典的频谱比方法提出的QVO(品质因子Q值随炮检距变化)方法来计算模型目的层位的品质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垂直裂缝层的品质因子Q值随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其中Q最大值方向平行于裂缝走向,最小值方向垂直于裂缝走向,据此可推断裂缝的走向。
  • 陈学华, 钟文丽, 贺振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34-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储层可引起地震信号的能量密度产生异常,因而可利用这种异常进行储层检测。本文在广义S变换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种时频域Teager能量,并定义了反映地震信号能量密度主要信息的瞬时Teager主能量属性。经实际地震信号的分析,发现时频域Teager能量分布具有更高的时频聚集性和时间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瞬时Teager主能量可有效地反映油气储层的位置,准确刻画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内部的非均质性,可作为分析储层的一种新的瞬时谱属性。
  • 张固澜, 蔡志东, 杨兰成, 李飞, 金其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38-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用零偏VSP叠前资料,利用广义S变换进行低频阴影分析,并借助VSP观测方式中可将井下检波器靠近目的层的特点,直接接收来自目的层的上行波和下行波信号,提高分析质量。本文还给出低频阴影属性分析流程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实际数据试算结果表明,应用低频阴影检测方法可指示油气的存在。
  • 王治国, 尹成, 雷小兰, 李长纯, 范廷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42-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地下储层参数时,常常面临着对多个地震属性进行选择优化的问题。为了比较众多优化方法的异同,本文从数学上的相容性与冗余性、独立性与非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地震多属性优化分析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将突出独立性的主成分分析优化、突出相容性的粗糙集属性优化、突出相关性的有效性—离散度—相关性三参数属性优化,从流程上串联起来,形成了8种地震多属性的优化模式,将优化后的8组属性输入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外推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参数。应用实例表明,粗糙集属性优化—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综合预测效果最好,全属性直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综合预测效果要差一些,8种流程计算出的砂岩孔隙度的相对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 刘淑, 谢秀祥, 黄海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49-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HJ断层位于冀中拗陷RY凹陷北部,是控制HJ洼陷的东边界正断层,长期以来解释为"一刀切",即纵切基底至新近系。综合研究地震时间剖面、水平切片后发现,HJ断层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被4条横断层切割为几段。结合储层分布特征,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油藏模式———断缝带油气藏,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上部是良好裂缝储层,盖层是覆于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储层之上的以泥岩为主的古近系砂泥岩段,断面是供油渠道。因此断缝带油气藏具备相应的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可以成为油气勘探的新目标。
  • 蒋春玲, 敬兵, 张喜梅, 张建新, 董瑞霞, 李胜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52-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塔中北斜坡带TZ45—ZG8井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及断裂,储层类型主要可分为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4类,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多呈强振幅串珠状反射结构,表现为层状反射、星点状反射、断陷式反射3种地震反射特征。岩石物理分析及叠前AVO反演结果表明:纵波阻抗及密度对储层响应最为敏感,下奥陶统鹰山组储层表现为低纵波阻抗与低密度值;当储层含有油气时,远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明显强于近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流体因子表现为高值,P.G属性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正、负异常;当储层含水或被泥充填时,远、近炮检距叠加数据振幅变化不明显,流体因子相对储层含油气时值偏低,P.G属性剖面在储层段只有负异常。本文在岩石物理分析及AVO模型正演的基础上,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储层的分布,通过叠前AVO分析预测流体的性质,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 李建雄, 谷跃民, 党虎强, 徐卫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57-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SL盆地JN2区块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井网密度已达53口/km2,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0%以上,剩余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该区特定地震地质条件和实际资料条件,形成了以随机协同模拟技术为核心的反演技术以及井震结合预测砂岩厚度与沉积微相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井资料、综合研究成果及三维地震资料,能够在超大规模数据量条件下进行规模化运作。
  • 陈轩, 刘银河, 林年添, 赵宗举, 张宝民, 杨海军, 潘文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63-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塔中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大致为:中加里东旋回晚期,塔中演化为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形成了鹰山组顶部历时约12.8Ma的风化壳,NW走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及相关次级断层开始活动,并伴随右行压扭,而且具有同沉积性质,控制了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生长,形成了桑塔木组和良里塔格组之间的淹没不整合;晚加里东运动期—早海西运动期,NE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继续活动;到二叠纪时期,塔里木盆地火山活动频繁,在塔中47井以及塔中35井区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岩株,并伴随有NW走向的岩浆侵入。伴随构造演化过程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形成了三种受构造影响的储层类型——与走滑断裂相关的岩溶塌陷储集体、与同沉积逆断裂相关的良里塔格组台内滩储层、与岩浆热液相关的储集体。构造活动是形成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基础,这三类储集体是不同构造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在时间上继承,在空间上叠置甚至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
  • 钟红利, 蒲仁海, 吴聿元, 吴群, 赵红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71-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通过沉积相分析、地震属性优选及测井约束反演,分析了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三角洲砂体的展布规律,得出以下认识:①砂泥岩总体呈薄互层分布,有利储集相带为青二段下部的三角洲前缘细—中砂,其次为青一段中部的破坏性三角洲席状浅滩砂,曲流河点坝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平面上规模小,孤立分布;②由于泥岩含钙质,导致泥岩与砂岩的速度、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值接近,除自然电位测井外,其他测井系列对砂岩的识别效果不好,振幅类、波阻抗等地震属性也无法识别砂体;③砂岩发育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砂岩发育程度,振幅加速度属性能有效地反映不同微相骨架砂体展布,低加速度属性与井点高砂岩发育指数吻合较好,据此确定了青一段湖泊分布范围,识别出新的朵状腰西三角洲砂体。钻井验证其上发育厚约10m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中—细砂岩,单井产量高于其他地区。
  • 葛新民, 范宜仁, 杨东根, 胡海川, 邓少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77-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岩石的非阿尔奇特性主要受到孔隙结构、流体分布状态、岩石骨架附加导电、润湿性、临界饱和度等的综合影响。本文应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进行了导电模拟,引入了孔隙结构效率、饱和度因子、饱和度指数、临界饱和度等参数,综合分析了各参数对饱和度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临界饱和度和第一饱和度因子对饱和度指数的影响最大,第二饱和度因子的影响次之,孔隙结构效率的影响最小,表现为:饱和度指数随着临界饱和度和第一饱和度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孔隙结构效率和第二饱和度因子的增大而减小。文中对中国东部G油田的岩心进行了实验分析,低孔低渗、中孔低渗、高孔低渗岩心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岩心孔隙度范围为15.2%~20.8%时,利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拟合的含水饱和度—电阻率指数曲线的相关系数(0.93~0.97)较传统的阿尔奇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0.76~0.84)大。因此应用等效岩石组分理论能更加精确地描述岩石的非阿尔奇特性,从而明显提高饱和度计算的精度。
  • 非地震
  • 朱自强, 曾思红, 鲁光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82-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介绍了几种目前常用的利用位场数据提取目标体边界的算法。通过分析各种边界提取算法的结果特征,将其分为阶跃型边缘和屋脊型边缘两种,并把边缘检测技术应用到重力张量数据处理中,利用阶跃型边缘检测算子和屋脊型边缘检测算子直接提取目标体边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目标体边界与实际边界吻合较好,与利用极值点、零点或其他特征点的边界提取算法相比,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目标体边界更为精确、完整。同时通过对理论模型添加5%的高斯白噪声,证明了边缘检测算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 李建慧, 朱自强, 刘树才, 刘鑫明, 曾思红, 罗文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89-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将矩形发射回线看作由无数磁偶源组成,并利用由垂直磁偶源激发的电场对磁矩按回线面积积分,推导出了矩形回线激发的频率域电场表达式,采用G-S(Gaver-Stehfest)算法求得时间域电场表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电场强度阶跃响应最终求得磁感应强度脉冲响应。将不同系数的G-S算法计算的感应电动势与张成范等计算的感应电动势相比较可知:采用14个系数时的G-S算法计算的感应电动势精度最高,最大相对误差为-3.8%,且表现出计算感应电动势的精度早期较高、晚期较低的特点。
  • 软件开发与应用
  • 祝树云, 朱旭光, 颉冬莲, 张丽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3): 493-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并行计算框架系统将地震数据可分割处理的特点与现代计算机群多节点、多线程的并行运算能力巧妙结合,在提升常规地震处理运算效率、缩短地震资料处理周期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数据的测试,对影响并行计算框架运算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行计算框架对地震数据处理运行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随着并行任务数线性增长,与机群I/O效率及并行处理作业的计算量有关。随着并行任务数的增加,效率提高速度会逐步放缓,当达到最佳并行度时会出现拐点。另外,并行计算框架效率的提高与数据分割粒度有关,粗粒度分割更有利。因此应用并行框架系统时,应根据机群I/O效率与并行处理作业的计算量,选择合理的并行处理任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