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45卷, 第增刊1期 刊出日期:2010-11-30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王彦峰, 王乃建, 高国成, 刘衍贵, 吕景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广泛发育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但由于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和溶洞为主,因此勘探难度大。在该区实施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中,针对储层特点,通过波动方程正演,进行了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为目的的观测系统量化设计;并根据裂缝、溶洞型储层解释需要,采用了较宽方位观测。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秦广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炮点和检波点采样不足时,叠前偏移会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制约叠前偏移的成像精度。本文应用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和射线追踪模型技术分析了观测系统类型、排列片宽度和线束滚动距离等对叠前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斜交和砖墙式相比,正交观测系统更有利于获得好的成像;在空间采样密度和线束滚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较宽的排列片有利于减小偏移噪声;在采样密度和排列片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线束滚动距离有利于改善成像效果。
  • 于冬梅, 温俊凤, 吴智强, 碗学俭, 杨素玉, 王永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濮城县城区建筑物密集,地震观测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布设受到极大限制,应用常规束状三维观测系统变观跨越方式难以完成地质任务,因此历次地震采集施工都避开了该城区。笔者在濮城区应用三维地震现场快捷变观采集技术,通过将地表地理信息与濮城区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相结合,实现计算机自动设计、优化,可对优化设计及施工后的采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解决了以往该区目的层资料缺失的难题,且使整个工区的覆盖次数达到了勘探设计要求。采用此套现场快捷变观采集技术的勘探风险低、设计过程便捷、施工难度小。
  • 昌松, 全海燕, 罗敏学, 郭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均方根值(RMS)分析技术是海上拖缆式地震采集过程中典型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本文利用RMS技术对不同时域地震数据噪声强度和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分别选初至前时窗、目的层时窗、深层时窗,将RMS值按不同关键字平均,且详细地分析了噪声强度;同时对叠后数据取一定时窗进行RMS分析,若所得RMS值过小或者小于某一门槛值,则认为相应通道灵敏度不足。研究表明,RMS分析技术在相应质量控制过程中可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资料噪声水平及各通道灵敏度情况。
  • 陈浩林, 张保庆, 倪成洲, 牛宏轩, 刘军, 刘原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Lawton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OBC勘探中水深对面元属性以及地震资料的影响。文中采用常规PATCH观测系统,研究了宽、窄方位观测系统在近炮检距和远炮检距时覆盖次数的变化情况;在较深水域接收时应根据目的层要求优化观测系统设计;通过模型的正演分析,讨论了较深水域OBC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特殊性,并提出通过波场延拓方法进行校正,以降低水深的影响。
  • 秦广胜, 蔡其新, 刘学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部分降低叠前偏移的效果。从叠前偏移的需要出发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这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从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出发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模板,获得良好的空间采样,并利用聚焦束、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技术在东濮凹陷QK工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 刘绍新, 王建民, 金昌赫, 刘占杰, 张国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庆长垣主力油田已经进入超高含水开发后期,大庆油田的主城区成为剩余油开发的主战场。本文针对主城区地面建筑及采油设施密布、人口密集、干扰源分布广、表层结构复杂、地质任务要求高、生产安全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重点进行了地震激发技术研究及其参数试验,对井炮激发、激发安全距离、城区激发药量选择、激发点特观设计、地震激发标准化操作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主城区三维地震激发配套技术,而且获得了显著地质效果。
  • 杜中东, 邓述全, 汪兴业, 周夏丽, 滕永珍, 刘于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的非纵地震勘探技术兼顾吸收了黄土塬沟中弯线、黄土塬多线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通过精细设计非纵采集参数,尽最大可能展宽叠加道集方位角,不仅可避开近地表散射干扰影响,而且优化了宽方位设计,提高了黄土塬非纵噪声压制效果和静校正精度,所得成果剖面保真度较高,地质特征明显。文中重点介绍了非纵采集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效果。
  • 王玉贵, 王建民, 王双喜, 罗健, 张辉, 王兆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Walkaway VSP技术是一项地面变井源距激发、井中接收的井筒物探技术。文中通过大庆油田松辽盆地古深2井的Walkaway VSP资料采集和处理试验,研究了该项技术的观测系统设计、资料采集和资料处理等方法。通过对传统的偏移成像技术进行改进,将常规偏移孔径转换成了VSP井中照明范围,消除了因速度精度造成的成像偏差。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设计多排炮点激发、提升井中检波器的观测系统,可以弥补井中检波器级数的不足,扩大井中观测井段;②在不同道集中分别用不同方法对波场进行分离、去噪,可以得到较为单纯的上行波场;③用改进了的波场外推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反射波成像结果。
  • 于春玲, 王建民, 付雷, 雷波, 谢广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地震勘探技术已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向三维三分量勘探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三维转换波各向异性精确成像的关键技术难题,在综合分析转换波速度各向异性特性及表征方法基础上,研究了各向异性高精度速度分析及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该技术已在大庆探区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孙玉群, 王建民, 刘绍新, 吴英林, 付德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热点。本文针对大庆油田油藏地球物理的技术需求,重点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纵横波联合表层结构调查、地震激发、三分量地震资料接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大庆油田数字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在大庆探区的XC、LMD等地区应用,取得了高品质的多波二维、三维地震采集资料。
  • 张剑, 刘梦花, 陈自华, 赵献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密度大道数(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日益增多,也给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现行SPS整理软件及标准不支持大道数地震数据采集。本文针对超万道地震勘探中SPS文件整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超万道SPS文件与常规SPS文件的区别,以及超万道采集中现行SPS定义格式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超万道SPS文件格式进行分析,总结出超万道SPS文件整理方法,并介绍了超万道SPS文件整理软件的开发与实现;最后将文中论述的超万道SPS文件整理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处理技术
  • 张建磊, 王成祥, 王狮虎, 吴晓丰, 武威, 迟旭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相对于其他单程波算法具有输入输出灵活、计算效率高、陡倾角成像效果好的优点,所以目前行业内主要应用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然而,由于近几年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该类算法面临大数据量和高性能硬件资源的挑战,本文深刻分析了该类算法的发展瓶颈,提出了一套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如动态任务分配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算法优化技术和"流水线"软件优化技术,并开发为GeoEast系统下的软件产品,简称为GeoEast积分法。实际应用表明该软件可以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用户宝贵的计算机资源和人工成本。
  • 刘文卿, 王西文, 王宇超, 邵喜春, 胡自多, 寇龙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共炮检距道集在复杂介质中因地震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地下反射位置不准确的问题。共反射角道集由于克服了上述缺陷可在复杂区精确成像,而且能用于AVA分析及保幅偏移成像研究,特别是在大反射角、甚至具有多波至复杂构造区,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相位得到有效保护。本文以共反射角偏移方法为基础,研究共反射角道集构建、旅行时计算及几何扩散因子获取及偏移拉伸对共反射角道集的影响。运用理论模型数据进行了试算,并以二维实际地震数据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在陡倾角成像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角度域共反射角道集更有利于速度建模优化及AVA分析。
  • 唐博文, 赵波, 吴艳辉, 李合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与常规反褶积相比,谱模拟反褶积对反射系数序列为非白噪化的情况有更好的适应性,在压缩剩余子波提高分辨率的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①拟合所用的多项式限制了子波振幅谱的形态;②多项式拟合的求解较复杂,且稳定性差;③未考虑反射系数的颜色特征,反褶积的结果看不到反射系数振幅谱偏蓝的特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实现谱模拟反褶积的新途径:①不使用多项式拟合,把地震记录振幅谱作为一个实数序列,并使用滤波器来平滑这个振荡的序列从而提取出子波振幅谱;②考虑反射系数序列的颜色特征,在模拟子波振幅谱之前,先压制反射系数序列颜色的影响。理论实验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实现,能够更为准确地估算出子波振幅谱,从而得到更好的反褶积结果。
  • 孙长赞, 王建民, 冯文霞, 那晓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不仅消除了介质各向异性地震成像精度的影响,而且能够解决叠前反演共反射点道集大炮检距数据校正过量的问题。〖JP2〗本文介绍了VTI介质三维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和技术关键,以及在大庆探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可使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断点归位更加清楚准确,断层清晰,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 夏常亮, 张红军, 郝建波, 庄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ROMAX处理软件,将相关文献研究的处理方法应用到哈萨克斯坦K区块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结合K工区宽方位角地震资料,本文对宽方位角资料保真处理、剩余静校正、视各向异性动校正、分方位角速度分析等问题做了详细研究,应用效果表明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可以较好地检测裂缝的分布。
  • 于相海, 刘明乾, 汪铁望, 屈战海, 周夏丽, 陈立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沟谷纵横,地貌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复杂多变。采用弯宽测线观测方式可改善该区的激发接收条件,但在原始地震资料上,干扰类型多,静校正问题突出,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得到的叠加剖面不能完全满足地质解释的需求。为此,本文针对弯宽测线剖面位置偏离地下实际反射点位置这一问题,利用合理的弯宽测线观测系统,确保CMP点的走向与测线走向基本吻合,从而达到最优叠加效果;针对干扰类型复杂这一问题,联合采用多种去噪方法进行去噪处理;针对复杂静校正问题,采用在微测井控制下的多种方法联合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采用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方法解决信噪比低的问题。处理结果表明,采取上述针对性技术措施,可以使该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 古兰军, 刘玉文, 舒少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基于详细分析大钻干扰波的传播规律及其在不同域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在炮域拾取大钻干扰波进行区域静校正压制干扰波的方法(拾取法)。具体做法是:在存在大钻干扰的单炮记录上拾取同一时间段的干扰波曲线,将各干扰波曲线拾取值分别减去极小拾取值,得到各道静校正量;利用区域静校正对干扰波曲线进行静校正拉平处理;然后采用F-K滤波法对拉平的地震干扰波进行衰减;最后通过对资料进行区域反时移校正,得到去噪后单炮记录。理论分析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拾取法无需事先知道大钻干扰波的频率、振幅,简单实用、精度高,对有效反射波的影响小,去噪效果优于随机噪声衰减法、陷波法,能更好地满足高保真、高分辨率的岩性处理要求。
  • 朱洪昌, 朱莉, 玄长虹, 刘升余, 余学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识别薄储层、微幅构造、小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本文研究了以保护和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分别在叠前和叠后有效压缩子波、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胜利探区永新工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成果剖面的弱反射层次清楚,微幅构造成像清晰,地质信息丰富,勘探目的层的主频由原来的20~23Hz提高到46~50Hz,对提高地震数据的处理质量,解决陆相薄互层油气藏的微幅构造成像问题非常有效。
  • 胡自多, 贺振华, 王西文, 王宇超, 王述江, 刘秋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隐式地利用了水平地表回折波的射线传播规律和运动学特性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黄土巨厚,地表起伏剧烈,风化层速度横向上比较稳定,而垂向上呈连续变化,比较符合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但是由于地表起伏剧烈,水平地表的回折波时距曲线特性不成立,不能直接利用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本文首先讨论了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算法和适用条件,然后针对黄土塬起伏地表地区,推导出起伏地表连续介质回折波时距曲线方程,并且提出采用微测井、小折射资料时深曲线的多项式拟合、野外单炮初至波时距曲线指数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地表起伏对初至波传播时间的影响,然后应用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黄土塬起伏地表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 孙东, 潘建国, 雍学善, 韩剑发, 张虎权, 高建虎, 王宏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开展波动方程正演模拟,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波动方程,重点揭示垂向长串珠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单个高度较大溶洞、垂向叠置溶洞和走滑断裂与地层复合均可形成绕射波,对这些绕射波进行偏移成像,即可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长串珠状反射。单个溶洞形成的双串珠中,顶底界面反射系数不同导致顶部串珠波形为两谷夹一峰,底部串珠波形为两峰夹一谷;双溶洞形成的双串珠为反射特征相同的两个串珠,由此可加以区分;层面与走滑断裂复合也会导致垂向上多个串珠的存在,前提是碳酸盐岩内幕分层现象明显,且沿走滑断裂有溶蚀现象存在。这些结论对于明确复杂地震响应的成因机制,进而认识其地质模式,指导勘探开发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综合研究
  • 侯月明, 李熙盛, 鲁全贵, 王成龙, 李黎, 张永江, 汪生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海东部的边际含油构造潜力评价中,主要遇到三个研究难点:地震速度横向变化问题、深部地震资料品质问题以及储层砂体横向分布问题。本文针对这三个研究难点,以不同的油田为例,采取不同的研究对策和技术,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与应用。对于地震速度横向变化问题,采用多种速度方法进行构造敏感性研究,了解影响速度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速度空间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建立能够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时—深转换关系;对于深部地震资料品质问题,采取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综合技术研究,运用叠后、叠前地震资料构造研究与油气烃类检测相结合并相互验证;对于储层砂体横向分布问题,采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引入到地震资料解释中,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反演、地层切片和地震属性提取等手段对油田进行解剖性研究,预测储层和砂体展布特征。
  • 付雷, 徐永梅, 王璐, 金银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研究裂隙、各向异性、储层及流体预测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本文在大庆探区LMD油田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纵波、转换波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层位对比以及联合属性分析等,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提高解释层位标定的准确性。
  • 张静, 杨勤林, 王天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时间域地震反演自身的局限性,经常无法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需要。本文讨论了利用合理的空变速度场将时间域地震数据进行深时转换到深度域,然后利用地震多属性变换方法进行深度域地震反演。该方法不是基于褶积模型,巧妙地避开了深度域子波难以提取的问题,同时克服了测井曲线时深转换过程中由于重采样造成的高频信息丢失。应用结果表明,深度域地震反演方法提高了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保证了反演结果能够与构造图、深度域的测井和地质资料直接进行对比研究,为综合利用地震、测井解决实际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 宋亮, 张营革, 苏朝光, 王楠, 张秀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中浅层近岸扇体埋藏浅,储集性能好,勘探的关键问题是准确落实构造形态和识别有利盖层发育位置。本文通过对中浅层近岸扇体进行正演模拟,剖析了速度陷阱产生的原因,理清了地震反射与实际地层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结合构造变速成图技术,完成了砂砾岩体构造的恢复;采用井震时频分析精细划分扇体内幕旋回,进一步明确了有利盖层的层序特征。应用此方法的结果表明:变速成图后构造圈闭更加落实,井震时频分析技术可有效指导砂砾岩体内幕旋回的划分,确定有利盖层发育位置。
  • 孟宪军, 刘福平, 王玉梅, 孔庆丰, 慎国强, 杨长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Zoeppritz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P波、转换S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存在相角的突变,即有可能存在极性反转,突变位置取决于地层参数;地震波发生广角反射后,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增大逐步减小,变化范围在0°~-180°之间。
  • 张宏, 董宁, 宁俊瑞, 武丽, 国庆鹏, 张永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地貌学以多种地震平面成像技术和几何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沉积地貌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不同等时格架内地震平面图像揭示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以期通过地震图像获取更多有关沉积地层方面的信息。本文采用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流程和配套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地震几何属性提取技术和平面成像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富县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古地貌进行刻画分析,定量描述了不同尺度级别的树枝状排水沟槽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奥陶系古地貌呈"西高东低"特征,残存厚度则表现为"东厚西薄",古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西部,东北有零星分布;西北部发育一条负向主沟槽,沟槽宽为300~860m,切割深度为20~45m,自西向东南延伸至中部岔分为两支次级沟槽,在主沟槽附近还发育多条分支沟槽,但平面延伸距离不长;其他区域为正向地貌单元区或平地,曲率体切片色调的变化精细刻画了各类残丘地貌。
  • 杨懋新, 刘金平, 王允清, 赵秀红, 孟繁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GTZ区块扶杨油层为网状河化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具低孔、低渗特点;砂岩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电阻率值与低自然伽马值,砂岩总体上为高速砂岩。由于上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精确油藏描述难度很大。本文通过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构造模型,采用相控技术和截断高斯及协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得到了三维储层岩性和物性模型、油藏模型。对扶杨油层3个砂层组和7个小层的单砂体进行了厚度和含油性预测,预测结果与后验井验证结果符合率达到80%以上,油藏类型既有砂体上倾尖灭形成的岩性油藏,也有断层遮挡形成的构造—岩性油藏。
  • 方光建, 曾永军, 孔令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南美A区前陆盆地低幅构造由构造和沉积两种成因共同形成,低幅度构造的幅度小、圈闭面积小、识别难度大,利用常规构造解释和成图技术难以精确描述低幅度构造。文中结合该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低幅度构造的识别方法,其中相干体方法、切片方法适用于构造运动成因形成的低幅度构造,构造剩余量方法和积分地震道方法更适用于沉积成因形成的低幅度构造。综合利用各种识别方法,提高了该区低幅度构造识别的准确率。
  • 张国栋, 刘萱, 田丽花, 吴鑫, 王冬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37-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研究区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物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首先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信息,开展叠后地震属性储层预测研究,定性了解储层有利相带分布及砂体展布规律;其次开展叠后、叠前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研究,半定量或定量刻画储层厚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内流体类型;最后结合目的层段的地质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将定性了解和半定量、定量刻画相结合,以对目的层段的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南堡油田2号构造古近系东一段的储层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准确的描述,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 刘庆敏, 杨午阳, 田连玉, 徐云泽, 李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是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核心部分,可以将地震数据分解为多阶内蕴模态函数(IMF)分量,不同IMF分量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不同的IMF分量对地震相的敏感程度不同,反映不同的地质信息。利用EMD方法结合kohonen神经网络的地震相分析可进行断层识别以及储层预测。文中将EMD方法应用于中国西部的实际地震资料分析,利用重构信号和分解得到的IMF分量进行波形地震相分析。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用感兴趣的IMF分量能够重构信号,重构后的地震信号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断层展布特征、有利储层范围等,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对断层展布特征的认识和油气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董建华, 范廷恩, 高云峰, 樊鹏军, 张会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切片(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一种常用手段,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存在穿时现象。本文依据前人对地震切片技术穿时问题的认识,基于地震资料同相轴为基本等时地层单元的假设,严格沿着地震资料同相轴产状变化趋势,应用基于倾角控制体的自动追踪技术获得了真地层切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搭建了目的层段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开展了储层内部小层对比划分、垂向构造变化以及横向展布特征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郭学斌, 李子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下切谷的下切与沉积作用通常造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且形成独特的几何外形和充填特征。基于宽频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在松辽盆地北部杏树岗地区泉头组地层中识别出下切谷,在探讨典型下切谷地震反射的几何结构特征和频率振幅特征基础上,通过井震对比、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三维可视化分析,预测了泉头组下切谷发育带,为该区确定层序界面及其性质提供了依据。该区下切谷沉积层为低位域晚期碎屑沉积物,其内部河道砂储层较发育;下切谷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中河道砂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
  • 刘曾勤, 王英民, 白广臣, 龚承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今世界深水勘探油气勘探热潮中,深水储层的研究和预测更受注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甜点属性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砂体的一种新技术。甜点值是反射强度与均方根频率的比值,能有效地预测深海沉积中的孤立砂体。研究发现,甜点结合地震相波形分类、相干体技术可以预测储层的沉积类型、砂体展布特征;甜点和相干的融合属性可以清晰确定岩性类型和分布范围。
  • 肖永军, 柳忠泉, 王德喜, 徐佑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查干花地区火山岩气藏具有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气层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单井产量高的特点,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通过对查干花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分布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的规律性。天然气藏主要围绕具沙河子组暗色泥岩分布的生烃中心分布,其具体部位受古隆起和火山岩储层的控制。火山岩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源岩、储层和输导三个方面。烃源岩控制气藏的聚集与分布;断裂作为运移通道,在空间上的延伸层位控制天然气垂向运聚层位,其活动时期控制天然气垂向运聚时期;火山岩岩相及经构造作用改造后的储集物性控制天然气藏的富集程度;提出了紧邻查干花次洼发育的营城组厚层、块状火山岩体是近期烃类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 袁红军, 高振平, 刘民, 李军, 王劲松, 王振升, 谭振华, 赵淑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6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博兴洼陷浊积砂体主要发育于洼陷的西北部深洼区,是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博兴洼陷浊积砂体形成的特殊构造背景和物质基础,详细归纳了砂体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地震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文章将博兴洼陷浊积砂油藏归纳为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与火成岩有关的油气藏等四种类型,并就其发育部位及特征进行了逐一的描述。
  • 孙祥娥, 高军, 凌云,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8方向WVSP和全方位地面地震数据研究松辽盆地北部的深部火成岩VTI和方位HTI特性,求解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分析方位HTI介质的特点。认为在VTI假设基础上,根据8方向WVSP获得的方位HTI介质相对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介质的横向各向异性,通过与地面地震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这种方位HTI介质相对参数也能够作为描述介质裂缝方向和强度的一种手段。
  • 胡伟光, 蒲勇, 赵卓男, 李发贵, 肖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76-18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受地质情况复杂和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限制,对川东北YB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分布规律的成功研究史例很少。文中以现有的钻井、地质和地震资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该区礁、滩相储集体的沉积特征,分析了弹性参数与储层的含油气关系,搞清了礁、滩相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并得出以下认识:①YB地区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可分为上、下两套储层,上储层以礁盖白云岩为主,下储层以礁后生物滩屑储层及早期生屑滩储层为主。②长兴组含气储层表现为低纵波速度、低弹性模量和低泊松比特征,而不含气储层则相反;随着孔隙度的增高,纵波速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基于储层预测结果部署的针对礁、滩相的钻井大多数都获得了工业气流,长兴组储层段都表现出低泊松比特征,符合Ⅱ、Ⅲ类含气储层的划分依据,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情况吻合较好。
  • 刘俊峰, 孟小红, 王建民, 陈守田, 安朝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8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海拉尔盆地乌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构造应力场分析、叠前地震属性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和叠后地震衰减属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裂缝储层进行了预测。利用叠后裂缝属性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对宏观裂缝发育带进行了定性预测,总结出乌东地区裂缝方向以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为主,并利用叠前地震属性方位各向异性定量预测了该区裂缝密度。
  • 金惠, 曾富英, 张绍胜, 肖红平, 张秀平, 李本亮, 郭泽清, 孔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85-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为了更深入地对该盆地天然气藏进行预测,本文在分析该区天然气成藏后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特征基础上,着重应用频谱成像、衰减梯度分析、AVO、层间速度差分析(DI-VA)四种技术检测天然气藏。检测结果表明这四种检测技术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排除烃类检测中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 地震地质
  • 毕海龙, 李斌, 聂万才, 于海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91-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河流相地层在短期和超短期旋回的地震等时对比中存在严重的穿时现象,致使河流相砂体横向展布研究困难。本文以地震沉积学Wheeler域地层对比技术基础,提出以区域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的局部区域或同一沉积体系内开展与短期旋回对应的砂体等时对比新思路,在分频剖面上实现了对短期旋回界面的等时对比追踪,结合Wheeler域短期旋回的变时窗属性提取技术,准确刻画了短期旋回的沉积微相展布图,提高了河流相储层研究的精度。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D气田下石盒子组河流相储层预测为例,阐述了地震沉积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过程。
  • 崔海峰, 郑多明, 李得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196-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英买力低凸起周缘凹陷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发育,上奥陶统泥岩与中下奥陶统灰岩缝洞体形成有效的储盖组合,内幕区灰岩中发育的构造—岩性圈闭与周缘凹陷区古生界油气生成、运聚时空配置关系较好。奥陶系内幕区灰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类型在构造高部位以构造裂缝型为主,周缘斜坡区以溶蚀缝洞型为主。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钻井油气水分析数据表明,油气藏由多个连通性较差的油水单元或裂缝系统组成,油气富集受储集体缝洞系统分布控制,构造周缘斜坡区的岩溶储层发育带将是内幕区灰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 李丽, 翟宪兰, 赫荣梅, 李洪革, 张万福, 王玉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02-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岩性特征、裂缝发育特征、溶蚀发育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任丘潜山雾六段的主要特征;从上覆地层特征、构造演化和隔层溶蚀作用三个方面分析南马庄潜山与任丘潜山雾六段的封堵性差异。研究结果认为,南马庄潜山雾六段隔层具有封堵性,可以作为较好盖层,南马庄潜山内幕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 测井技术应用
  • 杨雪, 潘保芝, 张晓明, 张美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06-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松南地区低孔低渗储层81块岩样岩石物理分析数据的特征研究,总结出研究区影响低孔低渗岩石电阻率值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泥质的附加导电性;二是由于泥质含量的增加使孔隙结构变复杂而使岩石电阻率值增加。据此,本文建立了评价低孔低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模型,在松南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王功军, 黄文新, 张超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1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硼中子测井是对同一井在注硼前后进行两次测井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根据两次测得的地层中子俘获截面差值,采用岩石体积模型,计算可动水饱和度,进而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本文重点研究了与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有关的参数,注硼前俘获截面与地层水矿化度有关,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注硼后俘获截面不仅与地层水的矿化度有关,而且与硼酸的用量有关,随着地层水矿化度和硼酸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是注硼前后的差值只与硼酸用量有关而与地层水矿化度无关。将制作的图板应用于油田测井,计算的可动水饱和度的精度有明显的提高。
  • 王伟男, 余钦范, 姜亦忠, 童茂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14-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原有的激发极化测井仪只能采集到激发电场断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的衰减值,采集不到完整的激发极化电位随时间的衰减谱。本文介绍一种自行研制,且能够连续记录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的测井方法,该方法采用阵列式组合的电极结构,通过单片机控制电极系来激发和采集数据,可以采集到完整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应用该方法研制的样机已经采集到了完整的激发极化电位随时间的衰减谱,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的激发极化测井。
  • 其他
  • 秦林江, 杨长福, 肖思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17-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目前大地电磁测深勘探中确定MT走向的几种常用方法,以实测EDI格式的功率谱文件计算出走向角,分析和讨论不同方法所确定的走向角差异;通过实例计算,定量地反映走向角对计算视电阻率、相位等其他MT响应函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走向角对视电阻率、相位等MT响应函数有较大影响;当确定的走向角在某一范围时,不同方法获得的走向角对视电阻率、相位等影响较小。
  • 田文斌, 陆燕萍, 单百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24-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广域电子沙盘的制作涉及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三维图像模拟显示等多项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大范围地震探区电子沙盘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决定电子沙盘空间位置精度(地图属性)的遥感影像校正和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的获取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对该项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张精明, 闫建强, 王福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3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介绍了最新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该模型的阶次达到2159,且提供扩展到2190阶的参数。结合国内三个代表区域实测GPS/水准数据,对EGM2008的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得知各区域内EGM2008模型计算高程与我国高程系统水准高程对比误差精度均在1m以内,可满足电法、磁法和化学勘探对高程精度的要求;对于重力勘探,则基于EGM2008模型,利用测区内部分水准点对GPS物理点高程进行平差校正或曲面拟合,即可得到各物理点的测量成果。
  • 金文昱, 刘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增刊1): 234-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评选指标简要分析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各项评选指标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学术质量定量指标的多项参数具有一定的优势(排名靠前),但还有少数指标数值偏低,个别指标甚至出现空白。这种现象应引起本刊的特别关注。虽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被一些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表明本刊在勘探地球物理专业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并不意味本刊已和国际接轨且在国外有较多的读者群。此外,本文还对《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2009年间不同栏目论文数及读者群进行了统计,指出了提高学术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科技精品期刊评价指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