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8-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李庆忠, 魏继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63-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密度地震采集是指道距小于常规采集道距(达到10m、5m,即加密空间采样)甚至单点不组合的采集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然而,近年来,在很多文献或者专题讲座中都曾经出现过在中国西部复杂地表地区进行高密度地震采集并且取得良好成果的报道,这些报道中往往把由高密度地震采集的覆盖次数、处理手段的提高等其他技术措施的成效当作高密度地震采集的功劳。文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陆上地区分析了大地吸收、组合效应及组内时差对可记录高频截止频率的影响后认为:①对有效波衰减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强烈的大地吸收作用,而与道距有关的组合效应并不是主要因素。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采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面的散射干扰太强,地层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太严重,地震信噪比太低,高频信号在到达地面时已经变得非常弱,或者已经超过了地震仪器的接收范围,或者被淹没在次生干扰及环境噪声中,使得接收到的地震主频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频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采用高密度地震采集,对于提高信噪比不会有太大的帮助,而在不提高信噪比的情况下,提高分辨率是没有意义的,采用高密度地震采集只会增加野外采集的工作量以及处理的难度,却不会见到明显的效果。②如果工区在海上,因为海水不存在吸收作用,并且也不存在野外组内高差,道距减小可记录到的目的层最高频率会显著提高,高密度地震采集会见到明显的成效。
  • 蔡希玲, 刘学伟, 勾丽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70-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野外观测方式的变化和采集密度的调整对室内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常规处理方法多基于地震数据的点、线、面进行分析,对这类新观测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理论上简要说明常见的几种地震波的波场特征及其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形式,据此提出基于地震波场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方法,包括炮检关系分析、叠前等时数据集分析、转置数据分析及(F-Ks,Kr)域分析等;从叠前多道、多域处理的角度认识连续地震波场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激发和接收条件的一致性,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应保证每个面元属性(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等)分布均匀一致、地震波场连续,为室内灵活的数据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 处理方法
  • 杨海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80-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量实践表明,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要比常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精度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叠前深度算法的精度和效率,本文介绍一种基于起伏地表的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相位编码方法产生合成炮,实现多炮叠前深度偏移,提高了计算效率;用波动方程波场延拓取代浅地表的高程静校正,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文中给出了基于起伏地表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的统一算法和实现步骤。对Marmous模型和山峰形模型的试算及对四川山地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结果均表明:本文所述方法运算速度快、成像精度高;只是在合成炮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还残留少量由波场合成产生的互相关噪声。
  • 董凤树, 陈浩林, 刘原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87-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消除基于传统地震动校正过程中出现的动校正拉伸效应,本文重新审视了动校正的物理意义,即通过非零炮检距地震记录求取零炮检距处的自激自收旅行时,以此为出发点从数学上给出了基于褶积模型的动校正(即所谓的真动校正)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空间—时间(滤波)叠加法实现向真动校正叠加的逼近。理论合成记录的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均显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石战结, 田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92-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沙漠区近地表巨厚沙层是导致地震波高频成分严重衰减、地震分辨率降低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常规微测井方法进行高频补偿,往往难以奏效。为此,本文利用大炮震源微测井数据,分析了大沙漠区近地表地震波的衰减规律,采用近地表高频补偿方法,较好地补偿了近地表巨厚沙层对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克服了常规微测井数据的不足。补偿后的地震数据的优势信噪比频带宽度较补偿前明显拓宽,东河砂岩尖灭点更加清晰,提高了岩性勘探的分辨率。
  • 杨培杰, 印兴耀, 张广智, 刘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396-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于高阶统计量的混合相位地震子波估计方法,往往假设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是服从非高斯分布的统计独立的随机过程而不是高斯白噪声分布,因此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方法首先运用地震道高阶统计量的三谱相位信息重建地震子波的相位谱,并通过地震道的自相关得到子波的振幅谱,从而提取出混合相位的地震子波;然后通过改进的柯西约束最大后验反褶积方法实现地震道的反褶积。通过仿真试验和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最大后验反褶积可以在不降低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 赵淑红, 朱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02-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S变换用于时频滤波。首先详细介绍了S变换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现过程,其次把S变换与其他滤波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利用S变换对实际资料进行时频滤波,证明S变换时频滤波去噪方法克服了传统滤波去噪方法滤波因子不能随时间、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缺陷。对于不同层有效波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地震数据,S变换的时频窗的形状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其时窗宽度随频率呈反向变化。在低频段的时窗较宽,从而获得较高的频率分辨率;而高频段的时窗较窄,故可获得很高的时间分辨率。通过对理论记录和实际VSP数据的应用,证明S变换时频滤波方法不但可以滤除分布在不同时间范围、具有相近频率成分的干扰波(井筒波等),也可以消除视速度与有效波速度接近的干扰波。充分说明了S变换在时频滤波方面的优越性。
  • 综合研究
  • 漆立新, 顾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07-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天山南缘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结果,建立了亚肯北地区的二维地震地质模型,模型设计中考虑了亚肯北浅层第四系西域组沿横向速度变化的高速砾岩层和深层上第三系吉迪克组构造形态变化较大的低速膏泥岩层。按照该区野外观测系统模拟计算出炮集记录,进而获得常规叠加速度及叠偏剖面,并与该模型的实际均方根速度值及地震地质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层上方速度沿横向渐变,叠加速度低于均方根速度;而浅部砾岩层的存在,使目的层上方的叠加速度高于均方根速度,上述两者综合影响使得叠加速度比均方根速度增大8%;浅部高速砾岩层对下伏地层的时间成像影响较小,但使得砾岩层两端的较深部位的叠加速度偏高,导致深度剖面产生凹陷假象,也使得凹陷附近的构造变化幅度增加。因此定量分析亚肯北地区的浅部高速砾岩层及低速膏泥岩层两大速度异常区的速度异常对常规速度分析产生的误差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指导常规速度分析误差校正具有重要意义。
  • 单联瑜, 刘连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13-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快速步进算法是波前重构的一种快速无条件稳定算法。本文把二阶和三阶差分格式引入该算法中,详细地研究了影响快速步进算法的误差因素,着重研究了差分阶数、网格尺寸大小和速度变化对算法的影响。通过对非均匀模型和层状介质模型的计算表明,一阶差分格式误差较大,二阶和三阶差分误差明显低于一阶差分的误差;当差分的阶数相同时,网格尺寸减小误差明显减小;网格成倍增大时,误差也成倍增大。二者近似呈线性变化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二阶差分格式即可,在用于地震波层析成像时,网格尺寸一般选为10m和20m就能满足计算精度要求。
  • 皮红梅, 刘财, 王典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18-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Hilbert变换求取的信号瞬时参数并非对任何信号都有物理意义,此法通常要求被分析信号是窄带或平稳的,而且对噪声很敏感。而实际地震信号既非平稳又含有噪声,若在实际应用中不加考虑地对地震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以求取瞬时参数,这种情况下求取的瞬时参数将缺乏物理意义甚至失真。Hilbert-Huang变换是一种新的分析非平稳非线性信号的方法,它先将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形成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MF)之和,再对固有模态函数作Hilbert变换求取时频谱,求取的时频谱在时域和频域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本文将Hilbert-Huang变换应用于地震瞬时参数的提取,实例表明,对地震剖面做EMD可以得到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Hilbert谱比传统的时频谱在时间和频率域上的分辨率都要高,强反射层在第1阶IMF瞬时频率剖面上比原瞬时频率剖面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 季敏, 王尚旭, 陈双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25-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文中介绍了孔洞物理模型实验的设计、制作方法及模型数据采集、处理的过程,并在解释层位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孔洞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分析了孔洞的分布形态和孔洞内不同流体对地震属性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有一定发育规模且顶、底和洞壁保存相对较好的孔洞在偏移剖面上表现为背景差异明显的强短反射,且当孔洞内含气时,孔洞绕射最严重、串珠状特征最明显;主振幅和积分最大值/最小值属性对孔洞内流体的反映最敏感,洞内含气时属性值变化最大,含油次之,含水最小。上述地震属性特征可为孔洞及其所含流体的识别提供有益的帮助。
  • 陈海清, 杨波, 王光华, 何丽红, 冯广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29-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一个地区的古地形特征及构造演化规律,是寻找和分析各类扇体、三角洲的前提和基础。扇体因其自身内部结构与周围地层不同,岩性和倾角与围岩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利用地震属性对扇体内部结构、外形特征和发育规模进行分析成为可能。沿层地震属性特征分析是确定扇体发育规模以及刻画扇体空间展布特征的有效手段。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岩性尖灭、地层削蚀尖灭发育,同时受阿拉尔物源和阿尔金山前的陡坡近物源影响,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发育了众多不同类型的沉积体,包括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等,也是在柴达木盆地寻找各类岩性(地层)圈闭最为有利的地区之一。Q32井水下扇的发现,首先是从研究E31、E32时期古地形和古构造特征入手,并利用地震属性、沿层切片等技术手段对所发现的沉积体的内部结构、外形特征和分布范围进行描述和论证,最终被钻井证实,为今后开展(岩性)地层圈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经验交流
  • 王保丽, 印兴耀, 张繁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35-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更准确的岩石物理参数数据体,减小计算误差的累积效应,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方法直接提取岩石物理参数。用Connolly的弹性阻抗(EI)公式进行反演只能直接得到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信息,再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弹性参数,而且不同角度的弹性阻抗的量纲不统一。本文针对Connolly方法的不足,通过Gray近似把佐普里兹方程表示为反射系数是剪切模量μ、拉梅系数λ和密度ρ的函数,提出了以Gray的AVO近似方程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公式,并对该公式进行了标准化以实现不同角度的弹性波阻抗间量纲的统一。文中用标准化后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公式对A地区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反演,从反演得到的弹性阻抗数据体中可直接提取剪切模量μ、拉梅系数λ,表明用文中方法提取弹性参数更加稳定、准确。
  • 唐华风, 王璞珺, 姜传金, 于晶, 刘万洙, 程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40-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松辽盆地SP地区营城组上部旋回火山岩为例,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波形分类计算,采用时窗、振幅、频率和相位参数进行训练,经过30次迭代计算,划分了15种模型道。由计算得到的地震相图可观察到地震波形呈块状或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与地质背景相吻合。然后遵循岩相命名原则,根据钻井岩相标定单井火山岩相并进行岩相平面预测。预测的火山岩相分布规律与钻井岩相统计规律一致。此岩相预测结果应用于SP地区火山岩气藏开发井网部署,取得了较好效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火山岩相是可行的。
  • 董臣强, 王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45-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排2井实际钻遇的地层序列和实测的速度和密度资料构建二维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并将此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两者对排2井沙湾组油层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极其相似:在高部位的含油砂体显示强能量反射特征,在地震反射层位低部位延伸过程中,均出现能量急剧变化点,在变化点之下,反射能量由强变弱,直至消失。油层和水层对应的频率也存在明显差异,油层频率低,水层频率高。联合应用振幅和频率参数,可以成功地预测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一砂组油层。
  • 孟小红, 郭良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48-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中,P-SV波横波静校正量的求取至今仍然十分困难。本文借鉴Muyzert的方法原理,提出利用陆上P-SV波地震资料中的瑞利波频散信息反演浅层横波速度结构,进而求取P-SV波的横波静校正量。但是在实施反演之前要对P-SV波资料先做高程静校正和纵波静校正。文中详细列出求取横波静校正量的流程。通过实际二维P-SV波地震资料试验表明,利用地震瑞利波的频散信息可有效地反演浅层横波速度结构,并可预测P-SV波横波静校正量的长波长趋势。
  • 非地震
  • 张翔, 严良俊, 苏朱刘, 胡文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54-456,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山区MT资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干扰及地形与局部异常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山区MT资料处理与解释新方法:①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去噪,此法对消除部分测点的地形和局部异常体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②使用了大地电磁二次函数逼近全局最优的非线性一维反演技术构造二维反演的初始地电模型;③采用山地二维反演技术对按实际地形构造的二维地电模型进行TE、TM联合二维反演。经实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用本文所述方法得到的地电剖面不仅地层分层清晰,而且各层之间有很好的对比性,而以往用常规方法处理的地电剖面的规律性比较差。
  • 测井技术应用
  • 朱军, 冯琳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57-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的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已逐渐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可为解决油田薄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的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及国内目前大规模应用的常规双侧向测井仪的分层能力、探测深度、侵入影响和井眼影响等响应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测井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数值模拟表明:与常规双侧向测井相比,虽然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资料井眼的影响更复杂,但测量结果既能得到较高纵向分辨率,又具有较深的径向探测深度,基本上可以取代常规双侧向测井仪在测井中应用。文中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为测井作业人员和解释人员在资料验收及解释处理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 地震地质
  • 郝志伟, 苏朝光, 闫昭岷, 张营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63-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位于生油凹陷邻近的凹陷缓坡带通常是地层及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在缓坡带上所发育的多种油藏大都与缓坡带的沟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精确的古沟谷分析可以减少根据地震相预测沉积体系的多解性,降低储集层预测的风险。进一步结合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对缓坡带沟谷中沉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洼陷缓坡带沟谷中不同沉积体系域下有利储层发育特点以及沟谷中不同沉积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油气疏导效能,可对凹陷缓坡带受沟谷发育影响的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有一定指导意义。
  • 孙怡, 鲜本忠, 林会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68-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地震、测井及钻井信息,建立以三维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解释为基础,以岩心、成像测井资料作标定,以单井测井信号小波变换分析为核心的砾岩体沉积旋回划分技术。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进行沉积旋回识别的关键在于合理实现"图像"与"岩相"的转换,并利用岩心资料对地层成像测井图像进行刻度,消除地质解释的多解性,建立不同类型的岩相模式。通过地震约束和岩心、成像测井标定下的测井信号多尺度、高分辨率的小波变换分析,可将一维测井信号变换到二维时频域,便能很好地反映信号的周期特征和局部异常,进而为砂砾岩体的旋回划分和内部结构解剖提供技术支持。对济阳拗陷车镇凹陷陡坡带古近系巨厚砂砾岩体的实际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用生物化石或测井组合法难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砂砾岩发育区的沉积期次划分和内部结构解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软件开发与应用
  • 韩复兴, 孙建国, 杨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74-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波前构建法射线追踪在实现波前路径计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语言的实现方法。C++实现避免了由于射线插值(新射线的插入)和网格变换(由射线网格到矩形网格之间的变换)所造成的数据重排和标记等问题,在程序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插入而不必考虑其定位。从运动学射线追踪系统出发,首先对波前构建法的基本方程、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简要回顾;然后介绍C++实现中用到的类和函数,给出程序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步骤。实例分析表明,用C++语言实现波前构建法射线追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难度,而且计算速度快、效率高,在程序实现中所用到的所有类和函数都是独立的子函数和程序,不依赖于任何平台和库函数,具有很好的移植性。
  • 讨论
  • 钱荣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4): 482-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震波形成的基本原理出发,讨论地震数据的物理意义及其与地质信息的关系。地震剖面并非地质剖面,要对地震剖面进行地质解释,必须认真建立地震数据和地质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流行的地层切片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它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地层切片研究构造和特殊岩性体的形态是有效的,它比一般的水平切片更接近地质的等时面。但如果把地震记录的样点值误认为振幅值,利用小时窗甚至一个采样点的切片数据来研究对应的地层岩性,进而研究岩性变化、沉积发育,则违背了地震信息和地质信息的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