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40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5-12-31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夏义平, 徐礼贵, 刘万辉, 郑良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地震解释工作站的普及,许多先进的解释软件、解释技术在地震解释及综合研究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源量的概念及其与勘探潜力之间的关系、平衡剖面技术的正确运用、多边断层的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调节断层的解释及其控制作用等。为此,本文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力求给使用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纪学武, 徐礼贵, 李明杰, 郑良合, 刘万辉, 李秀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中国前陆盆地虽然各具特点,但总体上具有多期叠合特点,既富油也富气。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等特征分析,认为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控制,位于深凹及周缘的多排冲断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未来油气储量增长的重点领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近期勘探有望突破的重点区带及勘探研究工作建议。
  • 胡少华, 李秀珍, 王庆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志留系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一套重要勘探层系。本文从志留系钻井资料的分析对比入手,对志留系相应的地震地质层位进行标定,然后通过地震大剖面进行地震地质统层,明确了志留系地震地质层位特征及分布。连井剖面对比表明,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分布在柯坪地区及塔北隆起东部;柯坪塔格组中段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凹陷,向南超覆在塔中隆起北部,塔北隆起南缘为剥蚀边界;柯坪塔格组上段是盆地内广泛分布的地层,也是志留系的主要勘探目的层。地层对比及地震地质统层表明,塔北地区羊屋2井、羊屋1井和哈1井钻遇的上砂岩段与塔中地区下砂岩段相当,均相当于柯坪塔格组上段。英吉苏凹陷英南2井可能缺失侏罗系。
  • 温声明, 丁长辉, 刘兴晓, 许怀智, 王贵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地质、地震、非地震综合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经历了塔里木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建造与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早期(加里东中晚期)NE-SW走向的逆冲断裂系统和晚期(中新生代)由板块拼合所形成的SN走向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着次级构造单元的平面分布格局,其中车尔臣断裂是工区北部的一条边界断裂,对塔东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盖层发育都具重要意义。地震、非地震资料揭示,塔南隆起和东南拗陷为一整体隆起——塔东南隆起,在其之上发育“两凹三凸”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民丰凹陷、瓦石峡凹陷分别为中生代、古近纪挤压型凹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推测烃源岩较发育,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
  • 邓勇, 李树新, 张进学, 张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吐鲁番拗陷前侏罗系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断陷~二叠纪—三叠纪拗陷沉积阶段,具有“五凸六凹”的构造格局,古凸起定型于晚印支—中燕山期,区带结构明显,在空间上成排、成带展布,其中库木塔克凸起、伊南—葡北凸起、鄯善—塔克泉凸起是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方向,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是下步前侏罗系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 代瑜, 李树新, 贾晓娟, 胡正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鄯勒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为:①侏罗系及其以上地层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大构造层,上构造层为喜山期构造层,下构造层为燕山期构造层,其中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有薄煤层。上、下两大构造层以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②三维地震资料表明,第三系及其以上地层沿第三系底的不整合面滑动特征明显,侏罗系沿煤系地层和泥岩层滑脱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剖面上存在较明显的滑脱断层。文中基于地震地质条件,应用测井资料和模型正演等手段,认为鄯勒地区浅层和侏罗系的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西部可能形成相互叠加的背斜型油气藏,东部可能形成依附于第三系底面的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 温声明, 王建忠, 王贵重, 马培领, 杨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33-3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认为该盆地经历了四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二叠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规模最大;盆地台盆区二叠纪火山喷发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二叠世栖霞期,以巴楚、塔中地区火山活动较强烈,岩性以基性喷发岩为主,第二阶段是早二叠世茅口期,以满西、英买力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岩性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通过分析火成岩岩电特征、地震反射外形特征后认为,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在平面上分为塔北中酸性火山岩带、塔中基性火山岩带、塔南中酸性侵入岩带和库鲁克塔格火山岩带;二叠纪岩浆活动可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和熔透式喷发;地震相主要有平行板状、穿层板状、亚平行、丘状、蘑菇状、烟柱状、杂乱空白地震相。根据以上分析及衡量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塔里木盆地火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为塔北西英买力地区、巴楚—塔中地区、满北地区、塔东南地区。
  • 万里皋, 刘登明, 侯六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较差,制约了对该区构造特征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地震资料品质的提高,为南缘构造特征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新资料,从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区域构造格局等方面对南缘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及探讨,认为南缘自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拗陷演化阶段及中、晚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区内断裂发育,以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为主,同时还存在南北向的平移断层,其中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博尔通沟—齐古断裂系统活动控制了南缘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南缘具有南北分区、区内分带、带内分段的构造特征;区域发育四套塑性地层,形成了多个层间滑脱面及六种不同的构造样式。
  • 侯六根, 何开泉, 廖如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该区侏罗系沉积韵律及基准面旋回清楚。通过对区内约200口井测井曲线特征、岩性特征、沉积微相变化的分析研究认为,其侏罗系可划分为6个长期旋回、18个中期旋回和若干个短期旋回。其中长期旋回界面基本上以地层系、统、组为单位,层组间的界线多为不整合面,可见大型冲刷间断面或侵蚀面和岩性、岩相突变面,但在研究区则多为整合接触,表现为一套具有较大水深变化幅度的、彼此间有成因联系的地层所组成的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序列;中期旋回界面为一套水深变化幅度不大的、彼此间成因联系密切的地层叠加所组成的湖进—湖退沉积序列,反映同一沉积体系中相似或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相转换面和突变面,可见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刷面和岩性、岩相的突变面或均变面。经上述分析后认为,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侏罗系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为三工河组(LS3)和头屯河组(LS5)。
  • 李廷辉, 梁惠兰, 胡永军, 王津, 常德双, 赵春段, 岳跃龙, 孔凡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大港南部滩海区位于大港油田南部海域0~5m水深线范围内,其成藏前景良好。但由于该区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因此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勘探技术才能取得勘探的突破。本文系统总结了针对滩海地区的预探技术方法,即充分利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优选有利目标区,然后进行精细目标评价、优选钻探井位,以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边钻探边研究的方式逐步推进。近两年应用这套技术在该区油气勘探中见到了良好效果。
  • 冉建斌, 闫文华, 杨长友, 曹丽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大民屯凹陷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连片处理的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和岩相资料对层序边界进行识别,共识别出三个二级层序、四个三级层序及两个最大湖泛面位置,从而重建了大民屯凹陷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对不同层序内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沉积体系及有利圈闭发育带进行了预测,指出了大民屯凹陷沙四期形成的水下扇有可能成为下一步钻探的突破口。此外,沙三五段时期形成的扇三角洲及基底潜山均是重要的勘探领域。
  • 方成水, 蒋加钰, 刘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河道砂体及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砂体均为典型的隐蔽岩性油藏,具有厚度小、渗透率极低的特点。近年来,为配合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增储上产,针对隐蔽性圈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在认真分析中生界隐蔽性圈闭的基本地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地震信息对隐蔽圈闭的研究思路、工作流程以及采用的主要技术及应用效果。依据地震前积反射确定物源方向及由已知井出发摸索到一套针对不同沉积相带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为后续的地震反演提供了区域上的地质概念模式,并对地震测网不规则、疏密不等的黄土塬区储层厚度及空间形态预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质控作用。
  • 何天翼, 刘弢, 李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西缘以中宁—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构造体系:北部为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南部为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北部冲断和南部推覆体系构造线方向均呈反“S”型。在中宁—马家滩北、横山堡南—带存在的转换带,是燕山期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右旋扭动、北部冲断体系左旋扭动的结果。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具有双层地质结构,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滑脱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生代的表皮褶皱,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具备形成油藏的生储盖组合;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推覆体下盘古生界构造,断裂不发育,褶皱一般比较宽缓,是受被动挤压形成的原地隆起,具备形成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区的勘探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希望能对类似盆地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 王财富, 林存国, 葛运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的综合勘探资料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的深部结构断裂及其对油气田分布的影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认为该盆地存在两组深部断裂体系,即深部结构断裂及阿尔金构造系断裂,前者由柴北—油北—塔尔丁断裂、柴北缘西段南断裂及乌图美仁—鱼卡断裂组成,后者由切4—一里沟断裂、马仙断裂及甘森北断裂组成。这些深部断裂对柴达木盆地的基底岩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具有明显三分性:西段为北西向紧密的隆拗相间的构造特征,中段为宽缓的北西西向隆拗相间的构造特征,东段为宽缓的东西向斜坡带。该盆地内现已发现23个油气田,大部分分布在深部结构大断裂附近。据此认为这些深部大断裂的周边应当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 张宏伟, 张敬东, 潘良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酒东拗陷南缘山前冲断带是酒泉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金佛寺逆掩推覆带是目前在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上发现的一个大型逆掩推覆带。本文利用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电法、地面地质露头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进行了该区构造建模,明确了该推覆带具有三层冲断结构的构造样式。与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相比,逆掩推覆带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而且在逆冲推覆下盘,发育金佛寺掩伏构造。此构造具有面积大、幅度高、断层发育的特点,有可能成为该区下一步应重点评价的目标。
  • 李洪革, 林心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西缘在2003年之前未进行过地震勘探,从2003年6月在该区浅井发现大面积油砂开始进行了大面积地震普查勘探,认为松辽盆地西缘区的主要目的层为姚家组和嫩一段;在西缘区中央存在一个低凸起,凸起的西部为一凹陷区,东部为斜坡区;发育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具备成藏的基本条件。该区的反向正断层上升盘和地层超覆圈闭是松辽盆地西缘下步勘探突破的重点圈闭类型。
  • 崔全章, 孙增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82-8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贝尔凹陷断层复杂,多期叠置,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共解析出六个断裂主要发育期,即三期控陷断裂,两期反转断裂,一期扭动断裂,从而明确了断陷期地层的沉积和沉降中心的分布,恢复了反转过程中形成的古构造特征,分析了每期断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贝尔凹陷已取得的勘探开发成果,总结分析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认为南屯组主力烃源岩的沉降中心近东西向展布,夹持在苏德尔特—呼和诺仁古断阶和霍多莫尔古断阶之间。南屯组末期发育的近东西向断裂,沟通源岩与古断阶,并使古构造基本定型,从而使古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 赵秀岐, 周海民, 张军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86-9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水下扇是断陷湖盆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往往沿大断裂下降盘一侧呈带状分布。水下扇结构复杂、沉积相带窄、相变快、沉积物复杂多变,由此导致储集物性和含油气性在纵横向分布上的多变性。本文展示了使用层序地层学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和地层切片技术识别洪泽凹陷管镇次凹水下扇的方法和效果,并提出了利用地震多属性综合编图技术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编制精细水下扇沉积相图的方法。
  • 刘泽彬, 李德春, 贠智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9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区域研究上,重磁电资料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阿尔金周缘地区重磁电异常特征的分析,指出了阿尔金周缘地区的重磁场特征具有分区性,其中重力场划分阿尔金重力异常区、阿尔善异常区、柴达木—祈连山异常区及贺西东部异常区,磁力场划分阿尔金磁异常区、阿尔善磁异常区、祈连山异常区及柴达木异常区。这种分区性受古老地块或深大断裂控制,在不同地区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而这种差异特征均与阿尔金断裂的运动有关。由于阿尔金断裂走滑,在周缘地区形成以挤压走滑拉分盆地和由于地块旋转产生引张而形成断陷盆地。
  • 刘云祥, 何毅, 李德春, 张碧涛, 董卫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火成岩作为油气储层已在中国东、西部多个盆地获得证实。本文旨在通过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钻井岩性标本揭示的火成岩物性特征,提取重磁电异常信息,研究识别火成岩储集相带的方法。进行此项研究,必需使用高精度重、磁、电综合勘探资料及相应的特殊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精度重磁力、建场测深资料可以识别具有密度、磁性、电阻率差异的火成岩岩性、岩相区带的分布。
  • 张元, 李树新, 郭翔, 邓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是该盆地最大的凹陷,由于该区地层层序受古构造背景及沉积物补给控制,因而采用传统的地层对比方法难以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及勘探的成功率。为此,笔者在台北凹陷对侏罗系沉积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通过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储层的发育层段,预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和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 李廷辉, 岳跃龙, 胡永军, 常德双, 王小善, 王津, 范哲清, 孔凡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Jason反演技术是储层预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该项技术算法稳定、可靠、精确,在储层的精细描述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尤其对构造及储层复杂地区的预测效果更加明显。本文运用该项技术在张东地区的储层预测中较好地解决了井间测井资料归一化校正、复杂地质体建模、储层三维表征等难题。预测效果与钻井资料吻合度较高,与区域沉积特征吻合,有效地指导了勘探部署。
  • 邓述全, 洪月英, 彭平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断陷区的断层很大程度上控制圈闭的形成,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本文针对复杂断块问题,利用垂向剖面、时间切片与相干数据体三维空间内联合解释断裂;利用沿层相干数据,多窗口对比追踪,提取沿层倾角、方位角属性和放大剖面等手段解释小断层,以达到精细断裂解释的目的;利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清晰地刻画出了复杂的三维构造圈闭或重点目标的评价。
  • 邓述全, 洪月英, 彭平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马西地区绝大部分具备开发条件的构造油气藏都已被发现并投入开发,目前已难以提供可供钻探的构造圈闭,而且以构造油藏为主的石油储(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油气勘探从构造勘探转向隐蔽油气藏勘探是促使该区进一步增储上产的关键。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马西地区层序地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的类型和特征,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张军华, 吕宁, 田连玉, 雷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21-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是叠前还是叠后,地震资料去噪都是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地球物理界积累和开发的去噪软件已越来越多。对各种去噪方法进行分门别类,阐述其基本原理、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及发展前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从噪声的特征出发,首先对地震资料噪声进行了分类;然后综合评述了目前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去噪方法,包括频率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频率—空间域滤波、Radon变换、聚束滤波、基于小波分解和重建的去噪方法等;最后还指出了去噪技术的发展趋势。
  • 李辉峰, 邹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2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地表一致性假设认为,低速带的速度远小于基岩速度,地震波在低速带内是垂直传播的,与各层反射波入射到低速带的方向无关,因此在同一道记录中所有采样点的静校正值都是相同的。但在近地表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由于基岩出露、地形起伏大、低速带厚度和速度变化很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与实际静校正量之差与基准面位置、炮检距和地震波穿透深度有关。主要表现为:①基准面与炮点或检波点的高差越大,则静校正量与真实静校正量的差别就越大;②在近炮检距处,基准面校正量与来自某一深度地震波的实际校正量之差随炮检距不同而变化较剧烈,但在远炮检距处这种变化较小,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文中提出了浮动基准面法、分块静校正法,为开发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提供了借鉴。
  • 王明世, 彭永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S1):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RTK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测量技术之一,已成为物探测量的主要手段。先进的技术选择先进的作业方法,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本文介绍了野外施工中的邻线上溯复测法、重新初始化复测法、一检带两炮作业法和放样实测交点法等四种RTK测量作业新方法,在物探测量工作中提高了效率并保证了资料质量。通过在油田的推广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