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采集技术
  • 宋玉龙, 吕公河, 王新红, 徐德惠, 房师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71-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有关爆破理论,分析了球形装药爆炸时冲击波转换成地震波的能量关系,对多级小药量垂向延迟震源地震波能量叠加的原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级垂向延迟时间取决于两级球形装药的距离,而且在确定此距离时要同时考虑一级球形装药爆炸所形成的粉碎区直径和炸药的殉爆距离。在合理控制两级或多级球形装药起爆时间条件下,能提高地震波的下传能量,同时减少地表的振动。根据这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垂向延迟叠加震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垂向延迟叠加震源可在保证一定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地震波的频率,是高精度地震勘探较理想的激发震源。
  • 刘学伟, 尹军杰, 王德志, 贾烈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75-380,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内边界大断裂的位置及断裂带的内幕结构,本文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从静校正、速度分析、三维DMO和偏移等四项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出发,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权衡各项处理要求和工作效率情况下,确定了每一排列片线数、满覆盖测线长度、面元尺度、纵横向覆盖次数及排列类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断裂位置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晰可靠,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处理方法
  • 奚先, 姚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81-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中常常作为“噪声”处理的不相干扰动,其实部分是源于介质在小尺度上的非均匀性。随机介质模型及其相关理论,使人们有可能在统计的意义下反演出介质在小尺度上的非均匀特征(如空间自相关函数、平均异常尺度、标准差等)。本文通过波动方程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正演,模拟了地震波在二维黏弹性随机介质中的传播及其自激自收时间记录。研究了黏弹性随机介质中的波场特征以及黏弹性随机介质中的最大振幅波至旅行时、振幅衰减等特征,并得出了若干结论。通过正演模拟表明黏弹性随机介质模型对应的地震记录中有散射波、振幅衰减、旅行时扰动、地震波尾等复杂的波场特征,波的散射形式强烈依赖于介质的统计特性,如自相关函数、方差和吸收系数等,介质的自相关长度的变化对波前振幅的影响很小。
  • 徐基祥, 崔化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88-393,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叠后地震速度分析通常基于三个假设条件,即横向速度均匀、小炮检距、水平反射层。这类假设不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为此,本文提出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方法。该法通过研究共成像点道集上同相轴的深度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同相轴的深距曲线为抛物线,2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速度的相对误差成正比,3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真深度成反比,4同相轴平直时,成像深度为真深度。其主要实现步骤为首先利用三次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同相轴的时差,解析求取这种时差(或称延迟)为零时所对应的速度,此速度即为所需的成像速度,然后利用此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该法简便实用、效果明显。
  • 詹毅, 周熙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94-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小波分析多用于去除面波,奇异值分解多用于去除相干干扰,而对于强相干干扰和面波共存的地震记录,仅使用单一去噪方法难以奏效。为此本文将小波包分析与奇异值分解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单一去噪方法难以解决的去噪问题。此法首先利用小波包变换进行分频处理,然后在分频的记录中,用自动追踪同相轴的方法找出相干干扰和面波同相轴的方向,再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恢复相干干扰和面波的波场,最后将其从原始地震记录中减去,即可获得去噪后的地震记录。通过对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计算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
  • 张军华, 吕宁, 雷凌, 田连玉, 郭见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398-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抛物线拉冬变换(PRT)在国外已是消除多次波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国内却很少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抛物线拉冬变换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算法和参数的选择等关键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分别讨论了时间域拉冬变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频率域拉冬变换的不同实现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拉冬域的假频问题、复系数矩阵方程的求解和白噪系数的选取、拉冬域多次波切除和截断效应、自适应滤波切除等应用要素,获得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1时间域PRT不宜直接使用,2频率域正变换最小平方法有利于消除多次波,3拉冬域的参数取值要满足采样定理,4求解复系数方程组白噪系数宜取0.1~1,5加一巴特沃兹滤波器式的增益函数可实现自适应滤除多次波。应用本文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 程金星, 朱立华, 杨长春, 陈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06-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新、老三维地震资料的连片处因采用不同激发、接收参数而引发的拼接问题日益增多。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可看作是一个不同尺度空间的数学寻优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时变拼接。应用小波分析中的Mallat算法,将拼接处的两个叠加数据进行多分辨分解,采用最小平方算法求取不同尺度空间的最佳匹配滤波因子,并将各匹配滤波因子分别应用于多分辨分解后的其中一块三维叠前数据,即可达到拼接的目的。此方法可自动实现时变拼接,达到相位和振幅同时校正,而且能避免噪声的影响。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小波变换资料拼接方法的效果较好。
  • 李来运, 蒋加钰, 杨宝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09-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研究储层的吸收性能一般采用傅氏变换方法,将信号分解为简谐波,且以线性方式求取目的层段相对平均吸收率,该方法制约了储层预测精度并影响到方法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PRONY滤波方法,以阻尼滤波分解信号、做非线性滤波,直接求取目的层段的吸收系数。此方法对单波有很好的分解能力,能提供振幅谱、能量曲线及PRONY滤波剖面等三类显示,并具有较强的质控手段。在长庆气田子洲—佳县地区,用此方法做上古生界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对吸收系数与产气量之间关系有如下认识若产气量高,则剖面上大量缺失高频成分,能量低,吸收带清晰,为弱—空白反射,凡产气量低,则剖面上少量缺失高频成分,能量高,吸收带不清楚,为中强反射。
  • 综合研究
  • 肖建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15-418,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断裂条件和充填质条件,基于理性力学观点,本文研究断层面对地震子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所用地震子波为平面波时域主频近似形式。经分析认为,断层面反射依赖于充填介质的力学属性。在流体充填时,断层面对透过波表现为带通滤波特性。透射系数含有该滤波器的信息,通过透过波主频下降比率的测定可以对断层破碎带内流体波阻抗进行估计,因而透过波主频与入射波主频的比值可作为研究断层含油气指示性参数,可用于断层封堵性检测。
  • 梁运基, 贾全根, 贾烈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19-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曾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勘探,均未获得突破。在新一轮勘探中,运用基于地质目标的采集方案设计、交互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体化勘探技术,以提高勘探精度。通过第一轮一体化地震勘探,在该区发现和落实圈闭20个,并在维马2号断背斜上钻探了孔雀1井,中途测试获商业油气流,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 李蓉, 胡天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24-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在时移地震实际生产中总是存在不一致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信号延迟、信号能量差异、信号的带宽差异及相位差异等四个方面。为了消除或减少这些不一致性因素,在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出现了四种互均衡技术1资料的时间移动,2均方根能量补偿(也叫振幅均衡),3带宽均衡,4相位均衡。本文分别介绍了这四种均衡技术,并结合一组渤海地区的时移地震资料,运用互均衡处理方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 季玉新, 王秀玲, 曲寿利, 刘玉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28-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验证波阻抗随方位角变化(IPVA)方法检测裂缝的能力,展示笔者在裂缝检测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本文对胜利油田罗42井区的裂缝分布进行了检测。据该区钻井资料揭示,该区沙三段泥岩裂缝集中段位于沙三段第四套油页岩中,裂缝类型较多,但以构造裂缝所占比例最大。同时采用IPVA方法和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技术对该井区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两者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实际钻井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根据以上结果,不仅进一步说明了这两种方法有较强的裂缝检测能力,而且圈定了4个有利目标区,为该区裂缝油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
  • 凌云研究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35-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分辨率一直是薄储层和岩性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困扰地球物理发展的问题之一。地震分辨率分为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通常教科书和有关的文献均将l/4地震波长定义为时间分辨率的极限,即使按菲涅尔半径定义的空间分辨率的极限,也为1/4地震波长。根据地震视主频和目的层的速度可以计算出空间和时间地震分辨率(1/4波长)极限。按常规的分辨率理论,地震勘探难以获得小于l/4波长储层的地质信息,若想获得小于1/4波长的储层信息,必须提高地震的成像主频。但对于实际地震数据而言,垂向(时间)分辨率受大地吸收衰减和高频信噪比的影响,地震分辨率总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的要求,特别针对中国陆相薄储层更是如此。但地震勘探是否可以突破1/4波长分辨率极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多块三维实际地震数据的研究,表明在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处理条件下,结合合理的井信息标定和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勘探是可以突破l/4波长地震分辨率极限的,这为中国陆相薄储层的地震勘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李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43-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末,路井凹陷(又称麻木乌苏凹陷)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5年,在额1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该凹陷具备油气生成聚集条件。随后钻探额2井、额3井,均遭失败。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从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的沉积相带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乌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桃西低凸起、麻二号和麻三号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本文认为该区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 经验交流
  • 李建雄, 张延庆, 崔全章, 吴清龙, 潘红卫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50-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吉林油田乾西北地区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三角洲前缘相带的薄层砂体中,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应用优势频带相干体、倾角与断棱综合检测、沉积微相分析、地震反演等技术,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认识了目标区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共解释断层135条(二维资料仅解释断层29条),建立了沉积相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给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在自然电位及电阻率测井曲线上的特征,落实了储层与油气分布范围。通过钻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吉林探区提高勘探效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戴勇, 李正文, 蔡启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57-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1含气层段的泊松比数值明显低于非储层段,含气层段的泊松比数值也明显低于含水储层段,2含气储层对应的反射振幅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含水储层对应的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增大变化不明显,3碳酸盐岩储层的反射波振幅绝对值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极性反转现象。基于碳酸盐岩储层的上述地震、地质特征,文中指出在AVO预处理时应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法将共中心点道集变换为共反射点道集,在AVO属性分析时,除进行常规AVO属性分析、弹性波波阻抗反演之外,还要进行连续频谱分析研究。应用文中的AVO技术系列对多套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气、水判别,并获得了数十口探井的钻探试油结果验证。
  • 李桂林, 梁运基, 王德志, 江春明, 雷勋毅, 苏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61-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的复杂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工区地质构造变化趋势和目的层埋深变化情况逐点、逐段设计采集参数(最大炮检距、道距、组合基距、覆盖次数等),其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考虑了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有效波和干扰波分离、反射系数稳定、有效压制多次波等因素,所设计的渐变观测系统能满足不同层次物理点位的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和反射系数的要求。南北向和东西向地震测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在该区采用渐变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单炮地震记录品质稳定,信噪比高,浅层多次波、折射波等干扰波减弱,较好地解决了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拉伸、静校正、叠加及偏移成像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
  • 非地震
  • 宋宗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65-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波阻抗反演处理和解释以叠后偏移数据为依据,但这类叠加数据不能满足波阻抗反演的假设条件。本文利用AVO分析属性数据提取纵波剖面和横波剖面,然后分别进行波阻抗反演。文中讨论了如何做好波阻抗低频分量处理、反褶积因子求取及波阻抗高频分量计算等关键步骤的处理。此项技术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 杨辉, 戴世坤, 牟永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68-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地震资料解释的三维构造图作为模型,用重力三维正演剥离基底及基底以上界面所产生的重力效应,然后对分离后的基底岩性异常进行反演求取基底密度。在具体联合反演算法上,首次将广泛用于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的DLSQR法引入位场反演,不仅增加了联合反演结果的稳定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反演速度。理论模型的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两者反演的剩余密度等值线图形十分相似,剩余密度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对误差小于4%。
  • 地震地质
  • 方勇, 邓宏文, 唐子军, 石世革, 陈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72-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界面性质的确定最为关键。在陆相盆地中,层序界面通常形成于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位置,也是盆地发育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最小的位置。该时期物源补给充分,砂体发育,砂体成因类型和展布样式在界面附近发生变化,因而不同砂体成藏条件、成藏类型也显著不同。本文针对东营凹陷樊东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中亚段发育的数十米厚的砂岩,用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法确定其层序界面,认为此层序界面之下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浊流成因的盆底扇砂体及重力流—牵引流成因的斜坡扇砂体。
  • 胡少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78-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三叠系是塔里木盆地最具勘探价值的层系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剥蚀厚度恢复及原型盆地研究,可以进一步查明三叠系沉积相带分布、盆地格架以及勘探前景预测等问题,对塔里木盆地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震资料的构造—沉积综合分析,进行剥蚀厚度恢复的方法。通过对大量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剥蚀厚度进行恢复,认为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曾经沉积较厚的三叠系,三叠纪原型盆地可能是受北昆仑和南天山对挤形成的两个前陆盆地,即库车前陆盆地和北部前陆盆地。
  • 张君劼, 陈书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84-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库车拗陷第三系下部库姆格列木群是一套巨厚的膏盐层,该套膏盐层使盐上层和盐下层发生不协调变形,在克拉苏构造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地震剖面和钻探实践证实,克拉苏构造带盐上层和盐下层构造高点存在两种对应关系,即盐上层构造高点(背斜)对应盐下层向斜和盐上层背斜翼部对应盐下层背斜高点。这种高点的对应关系与库车前陆充填及天山造山楔的接触关系有关。当前陆充填向天山造山楔下楔入时,盐上层高点(背斜)对应盐下层背斜前翼,盐上层背斜后翼对应盐下层构造高点,反之,盐上层构造高点对应盐下层向斜,盐上层向斜对应盐下层背斜。从石油勘探角度看,前者有利于油气保存,是石油勘探的有利区带。
  • 综述
  • 熊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88-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王西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493-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共发表各类论文125篇,内容涉及8个方面,即1野外地震采集技术和方法,2地震资料处理方法,3裂缝型储层和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4岩石物性与油田开发的地球物理方法,5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6非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7地震解释方法和技术,8专家评述。本文对此分别加以评述。该刊发表论文与我国的石油勘探生产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基本反映了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水平和能力,刊物中部分文章的彩图显示效果很好,知名教授和专家的评述性论文对了解物探技术研究的深度及前沿均有帮助。
  • 人物介绍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501-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