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4-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井间地震
  • 邢正岩, 刘磊, 王永刚, 乐友喜, 宋建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井间地震资料以深度域表示的特殊性,现今提取的地震属性主要包括幅度、波形和相关函数等特征量参数,以及井间地震资料的“三瞬”剖面等。在对井间地震属性的标准化和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常规的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选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和非参数回归分析方法,实现了由主要目标层段的优化地震属性向储层参数剖面的转换。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在考虑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特殊性后,适用于地面地震资料的有关方法技术也可应用于井间地震剖面,其精度和效果都要比地面地震优越得多。
  • 处理方法
  • 刘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3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双曲时距理论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双曲方程的速度分析和动校正方法对叠加速度和 t0 时间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的办法。首先从理论上证明水平层状介质中基于双曲方法的动校正速度随着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 ;然后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曲速度分析会导致所计算的叠加速度偏大,动校正后的 t0 时间也偏大 ;反射波的炮检距越大,计算的叠加速度和 t0 时间偏差越大。采用非双曲时距方程可以减小计算误差。
  • 熊定钰, 俞寿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39-14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使用较多的最小相位反褶积方法均假设子波为最小相位,所以不适应非最小相位的实际地震子波,限制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分辨率的提高。即使是实际地震子波为最小相位,采用最小相位反褶积方法,也会导致较多的高频噪声,使信噪比降低。本文提出的因式分解串联反褶积方法避开子波的最小相位假设,通过对自相关进行因式分解,得到子波的可能因式,然后对分解所得到的子波因式逐个求反褶积算子,并进行最大、最小相位筛选,再将各个因式串联进行试探和判别,最后实现非最小相位子波的反褶积。对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应用表明,因式分解串联反褶积方法能显著提高分辨率,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噪比,即使是在最小相位子波情况下,其效果也优于当前使用的最小相位反褶积方法。
  • 薛冈, 管路平, 王良书, 扬子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动校正处理方法提供的叠加速度及层速度精度不能满足钻前压力预测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假定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介质中传播,而实际地层却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因此本文以 VTI介质为地下岩层模型,采用纵波(P波)正演模拟,论述了Alkhalifah方法、含有效各向异性参数的四阶时差分析方法和平移双曲线时差分析技术,分别校正了P波非双曲线反射时差;同时与基于各向同性介质模型的四阶时差校正和平移双曲线时差校正结果进行了比较;并采用 Thom en(1986)提供的实际岩样的有效各向异性参数,对实际资料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VTI介质的时差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各向同性介质,并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地震速度;利用VTI介质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也可以描述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当取有效各向异性参数η<0.1时,可以较好地反映弱各向异性层的特征,在中、近炮检距附近道的校正误差仅为一个采样间隔。本文最后给出两种求取有效动校正速度和有效各向异性参数η的实用方法。
  • 黄中玉, 赵金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横波分裂的特点和信息,可以预测地层裂缝发育的方位和密度参数。在裂缝性油气藏中,这两个参数对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单震源的转换波资料估算裂缝参数时,通常假定快、慢横波之间有确定的时差关系和振幅关系。而在实际资料中,这种关系往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时差关系并不确定。为此,本文在快、慢横波偏振为正交偏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正交基旋转(OBR)方法,可导出观测系统坐标与自然坐标之间夹角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实现快、慢横波分离,并估算地层裂缝发育方位。通过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试算表明,利用此法估算裂缝的主方向既可行又实用。
  • 井西利, 李丽, 陈淑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分析了已有的线性反演及非线性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效率较高、搜寻全局最优解的混合反演方法 ;即在求解过程中每次扰动采用线性寻优方法搜寻局部最优解,在迭代过程中采用模拟退火法随机搜寻,就可以用较少的迭代次数搜寻全局最优解。此文中还提出了反演参数的选取方法,使得该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表明,该法不仅解决了剩余静校正较强的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自适应剩余静校正方法。
  • 综合研究
  • 段玉顺, 李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地震相的目的在于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地震相分析是指根据地震属性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对地震道波形及其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获得地震相图,进而与已知的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得到与地震相相对应的沉积相,识别出特定的目标地质体。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地震相自动识别方法在三角洲、浊积砂体、古侵蚀地貌等地质体的描述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还介绍了二维测线的地震相自动识别方法。
  • 陈发亮, 杜劲松, 游洪文, 杨小波, 张树海, 王瑞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中原油田全区基本覆盖了三维地震勘探,其中白庙地区的三维资料是1987年采集的。由于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地下小断层发育、岩性变化快、目的层埋藏深,虽经多次处理,仍不清楚该区的油气成藏规律。为此在2001年冬至2002年春重新在该区开展一次三维地震勘探。在采集方法上采用可变面元三维观测系统,在资料处理上采用高保真度处理,在地震资料解释中采用高精度综合层位标定、地震正演分析、相干体分析、可视化等先进解释技术,所以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了明显提高,为岩性反演、属性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条件。本次在白庙地区开展的二次三维地震勘探见效快、投资周期短,可望为老油区资源挖潜、产能建设提供一条捷径。
  • 张二华, 马仁安, 赵春霞, 杨静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68-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常用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可视化方法,如切片式可视化方法带有明显的三维数据二维解释的痕迹。本文认为要彻底摆脱三维数据二维解释的局限性,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必须将各个反射面显示出来,然后根据反射面的错位和中断将断层面显示出来,从而了解这些界面的起伏、断层面的空间形态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而确定油气圈闭的有利位置。为此,本文提出了在同一反射层的子波粒子在三维空间叠合成一个同相面的概念,论述了将三维连通域(同相面)通过细化后直接转换为三维反射面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反射面追踪的方法——三维连通域追踪的有序交叉算法。实际运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 邢玉忠, 张吉昌, 张亚中, 王涛, 王明丰, 刘晨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7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开发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的关键在于详细了解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辽河油田沈229井区元古界灰岩潜山油藏为例,利用3700系列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分别对地层产状、储集岩的识别和划分、裂缝的识别和预测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白云岩、石英砂岩(主要储层)和泥岩在3700测井曲线上呈现明显的特征,可以作为主要识别标志;该潜山地层倾角一般在 30°左右;该区裂缝走向以北东和近北西向为主。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裂缝纵向识别,利用3D Move及3D Stress软件进行裂缝的空间分布条件模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储层的发育区和合理的射孔井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王士敏, 漆立新, 胡鹏飞, 顾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7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塔河地区过乡1井地震剖面解释所获得的膏盐层的真实模型作为盐体地震地质模型,采用射线正演模拟及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能量分配关系,分析了盐下反射界面上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对盐下地层成像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经过塔河地区膏盐层及边缘时的反射覆盖次数和反射能量没有发生明显突变;小于200m厚的膏盐层所产生的时间上拉值小于4.2ms。由此可见,塔河地区的盐体对盐下地层的成像精度影响较小,换句话说,塔河盐下地震构造成像可信度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展整个塔河地区复杂盐体的盐下 AVO特征及地震成像的研究。
  • 周熙襄, 王振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81-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面波一般是作为干扰波处理的,然而,瑞利面波也和折射波、反射波一样包含有地下介质的信息。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地震勘探中已有的面波信息进行表层结构调查的可行性,其主要思路为:1. 采用二维 f-k变换或小波包变换的方法从地震记录中分离出瑞利面波;2. 由分离出的瑞利面波求取频散曲线;3. 由频散曲线求表层结构。通过两层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试算,说明利用瑞利面波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是可行的。充分利用瑞利面波信息有可能为研究表层结构提供一条新途径。
  • 测井技术应用
  • 李山生, 沈建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87-19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声波测井模型井实验,讨论了模型井外径对声波波形的影响。当模型井的径向厚度较大时,二维谱中纵波速度线附近的模式波类型较多,空间分布较密集,幅度也较大;当模型井的径向厚度较小时,模式波的空间分布较稀疏。实验和数值计算表明,当两个不同模型井的径向厚度均大于一个波长时,两组测量波形中的低频斯通利波和幅度较小的首波基本重合,而首波和斯通利波之间的波形相差较大。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文中结合模型井声波波形的二维谱及其模式波的数值计算结果,还讨论了声波测井探测深度与波形形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声波全波测井波形的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宋延杰, 刘宪伟, 张庆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91-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碳氧比能谱测井曲线的质量不但取决于测井仪本身的性能及技术水平,还取决于井眼和地层中的元素丰度,以及测井环境、测速、采样间隔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 Kerford和 Georgi提出的时序分析方法,利用相干技术定量地评价实测碳氧比能谱测井各比值曲线的重复性、信噪比、垂直分辨率等指标。实际应用表明,单探测器碳氧比能谱测井中的碳氧比、硅钙比、孔隙率指示比、铁指示比、矿化度指示比等曲线的质量好,可用于实际解释,但岩性指示比曲线、钙硅比曲线的重复性非常差,不能用于实际解释;双探测器比单探测器记录的碳氧比、硅钙比、孔隙率指示比、矿化度指示比等曲线的质量好,其中远探测器比近探测器记录的碳氧比能谱测井各比值曲线的质量好,俘获曲线的质量好于非弹性散射曲线的质量。
  • 卢刚臣, 孔凡东, 丁学垠, 路彦侠, 姚以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198-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做好地震和井资料的结合,尤其在已知油气区,这种结合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这种结合:地震层位精细标定,以钻井层位为主调整地震解释方案,发现、刻画隐蔽性断层,利用油藏关系寻找小断层,断层侧向封堵性的定性描述,充分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辅助构造解释,解释剖面中的特殊现象等。文中应用若干实例,对老区油藏勘探中较常见的几种震一井结合方式加以细述。解释实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大量的钻井信息,并使其与地震资料最大限度地结合、互补,才能达到精细构造解释的目的。
  • 经验交流
  • 张聿文, 刘学伟, 金玉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05-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 Biot双相介质理论为基础,针对 Ecker提出的三种水合物沉积模式,即水合物是液体的一部分、水合物是固体骨架的一部分和水合物胶结在固体颗粒接触面,研究了有耗散时和无耗散时含水合物地层的快速纵波、慢速纵波、横波的速度和衰减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并把上述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地层不含水合物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上述第三种模型的速度、衰减随频率的变化和前两种模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频率的依赖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定性地把第三种模型与前两种模型区分开来。
  • 汪功怀, 何碧竹, 刘亚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15-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台南气田为第四系生物成因气藏,埋藏深度小、气层厚度大、构造简单,有利于地震资料识别油气藏。该区以往地震资料均为常规处理地震剖面,信噪比很低、同相轴连续性差,看不出任何气层特征。为此,我们对一条过气田的测线进行了地震资料处理试验。经分析,可以认为采用主频20Hz进行目标处理最能反映气层地震响应特征,如暗点、平点、同相轴下弯、低频效应和极性反转等。依据这些特征可以预测各层段天然气藏平面分布规律,从而满足了气田开发的需求。
  • 李廷辉, 李振永, 王津, 梁惠兰, 孔凡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18-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骅拗陷涧南潜山区烃源岩特点及构造关系,本文将该区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和南堡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成藏的关键时刻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其主要生烃层位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形成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南堡含油气系统成藏关键时刻为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 (2Ma),其主要生烃层位为沙一段及东三段烃源岩,可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和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经分析,该区涧西断层下降盘的西部构造隶属北塘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涧西断层上升盘的东部构造隶属南堡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上第三系及东营组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
  • 地展地质
  • 赵贤正, 夏义平, 潘良云, 谢结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2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 郑孟林, 吴铁生, 王桂梁, 高庆胜, 邓秀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28-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辽河拗陷反转断层发育,表现形式多样,有下正上逆反转断层、断面倒转逆断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的反转断层等。辽河拗陷的反转断层分布于次级构造单元的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内,绝大多数发生于控制断陷沉积的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主干断层部位。在控制断陷发育的同一断裂系中,仅有部分断层发生反转,对于同一条断层,仅在某一区段发生了反转。在拗陷内形成了正、逆断裂并存,同一条断裂有正有逆的复杂组合特征。辽河拗陷的反转断层多属于局部反转,有利于油气聚集。
  • 郝慰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32-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各地质构造单元结晶基底软硬程度不同,反映在布格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上的差异明显。硬性地块布格重力异常图反映为区域性开阔平缓的重力高区,磁力异常图也是宽缓的磁力高或磁场平静区;软性地带布格重力异常图反映为等异常线距较紧密,具明显走向的重力低带,磁力异常图呈磁场变化区或磁场剧烈变化区。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硬性地块多为古隆起—新拗陷,而软性地带基底较软,在水平力挤压下容易发生横向压缩、纵向增长,形成剧烈褶皱带。
  • 综述
  • 熊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37-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讨论
  • 张亚中, 朱汉东, 任敦占, 立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4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2): 248-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