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38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3-12-31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曹孟起, 周兴元, 王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同态反褶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非线性系统,对地震子波不做最小相位假设,只需能分离出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在分离出的地震子波中,选取最合适的地震子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时间,并需要一定的经验。本文采用统计法在许多反子波中按一定的准则选取最佳反子波用于同态反褶积。判断准则是采用最小熵反褶积中的MED准则和PARSIMONY准则,从而解决了人工选取的费时和由于没有统一的选择标准出现的因人而异等问题。通过大量的地震测线试验,按MED准则和PARSIMONY准则求得的最佳反子波相同。求得的地震子波不仅能用于同态反褶积还可用于地震子波的最小相位和零相位转换,转换后的最小相位地震子波能满足对地震子波做最小相位假设反褶积的要求,转换后的零相位地震子波可用于地震剖面的最终输出,符合解释要求。
  • 徐继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江苏刘庄北地区复杂小断块和岩性复合圈闭发育。由于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以往所得地震资料的品质一般(主频仅为20Hz左右,频宽仅为35Hz左右),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岩性圈闭研究的需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了刘庄北高分辨地震采集方法,采用中频(35Hz)检波器及大动态范围的ARIES数字地震仪,提高水网地区激发、接收效果,努力克服高频干扰;在处理过程中,运用特殊模块,增强地震信号、拓展频宽及进行精细速度分析,得到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进而总结出一套适合江苏水网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 梁桂美, 曹锡娜, 贾福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道统计期望子波反褶积是利用多道统计方法估算反褶积因子,具有抗噪能力强、输出稳定的优点。此方法由谱分析、谱叠加、因子设计和因子应用等4个部分组成。其中以谱分析和因子设计最重要。谱分析有一张参数卡、12个参数,因子设计有4张参数卡、共30个参数。文中逐一介绍了各参数的意义和选取原则。最后展示了该方法在海洋及陆地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 夏洪瑞, 周开明, 陈德刚, 杨永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23-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水平叠加技术降低分辨率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平叠加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波形一致、时间对齐)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为此,人们研究了许多有效的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本文对其中一些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应用实例,推荐了一种保持分辨率的处理思路及流程——剩余时差校正→波形畸变校正→最佳加权叠加或中值约束下的矢量分解去噪。
  • 王君, 周兴元, 曹孟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中,当假设地震子波为最小相位、反射系数为白噪声时,反褶积的不定解问题便变成了可解。由于判定实际地震记录中地震子波的相位特性很难,因此出现了几种混合相位子波的反褶积,如同态反褶积、最小熵反褶积、L1模反褶积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统计法同态反褶积使混合相位反褶积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但应用中要人工选定地震子波和反子波。本文将统计法同态反褶积与其他几种混合相位反褶积方法结合起来,即对统计出的多个子波,采用MED准则、L1模准则和PARSIMONY准则选定最佳子波和反子波,使混合相位反褶积在实用化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 赵玉梅, 周兴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现有OMEGA系统的加权叠加模块中的权是按不同炮检距人工给定的,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为此,本文提出了自适应加权叠加方法。自适应加权叠加是根据各炮检距道之间的相似性自动赋予不同的权值进行叠加,相似性好的那部分炮检距道权值大,相似性差的那部分炮检距道权值小。利用该模块对BC99-187和利比亚NC187-99-105等几条测线进行了处理,均得到较好的效果。
  • 赵玲芝, 金守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拉冬变换的基本概念入手,简单介绍了拉冬变换去噪技术、即将t-x域的数据沿线性、抛物线或双曲线的轨迹转换到τ-p 域。然后在τ-p域中分离相干噪声(包括多次波、线性噪声等),冉将它们转换到t-x域,并从原始地震信号中减去相干噪声(主要是一个减法的去噪过程),即可达到去除噪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本文利用拉冬变换去噪技术对多次波比较发育的A工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去除多次波是较理想的。
  • 顾建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Radon滤波压制多次波技术。该技术充分考虑了多次波的产生机理,通过拾取产生多次波的一次波强反射层,来有效地压制多次波。同时,该技术考虑了近炮检距道多次波难以压制的情况,增添了参考炮检距、时间一压制因子对,从而加强了近炮检距道的压制强度。通过对实际资料的测试证明,该技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压制多次波技术,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
  • 王娟, 王西文, 苏明军, 张喜梅, 周嘉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复杂地质条件的储层反演技术,主要包括波阻抗反演、敏感测井参数反演、反演资料的岩性解释。整个过程是一个迭代反演过程,随着输入多种地质信息,反演精度不断提高(垂向分辨率达到4~5m)。通过在大港周清庄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 张红军, 沈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复杂构造或横向变速情况下,采用时间域处理方法无法正确揭示深度速度场信息,即使采用时间偏移也不能正确处理速度界面产生的绕射,从而导致同相轴的错位和不聚焦,不能产生正确反映反射层位置的成像,有时甚至根本得不到反射信号的成像。叠前深度偏移不仅能够对非常复杂的数据正确成像,而且可以修正陡倾地层和速度变化引起的地下图像的畸变。本文针对中亚大陆地区巨厚盐丘所引起的速度横向和纵向的剧烈变化,讨论了如何合理地实现叠前深度偏移,解决盐下成像问题。
  • 金守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维资料的噪声随排列的分布,采用区域滤波方法是叠前提高信噪比的主要处理手段之一。此方法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时窗进行的滤波,时窗的长度可根据噪声分布确定一。区域滤波与普通滤波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信息,去除所期望的噪声。
  • 季玉新, 欧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的方法有单属性方法和多属性方法,多属性方法又分为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方法的特点以及预测的效果。利用多属性预测精度比单属性高,而在多属性方法中又以概率神经网络法的精度较高。使用多属性方法预测还需通过属性优化选择和有效性分析,力求有效误差达到最小。此方法在埕北35北地区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彭发明, 赖能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沿层自动速度分析技术是一项快速建立速度场、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的技术。该方法的实现思路是利用一组事先给出的速度函数分别对每一个CMP道集扫描叠加,从中选择最大振幅叠加道,进而生成最优叠加道,计算出最优的叠加速度,同时找出相对应的叠加振幅和频率,并建立叠加速度场。此速度场即为自动速度分析精细化处理的初始模型。和常规方法相比,采用此方法处理的叠加剖面不仅能改善弱层的连续性,而且能缩短处理周期,减少处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处理效率。
  • 李文格, 邵林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69-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震波能量衰减理论的地震波动力学属性提取及分析技术可沿层提取目的层段的层间平均能量、层间加权平均频率、层间平均吸收系数等属性,并结合构造信息和已知井的地质、测井、试(采)油气信息,在横向上对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发现有利含油气储层的空间分布与各属性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厚度、孔隙率、裂缝孔隙率及渗透率。
  • 易昌华, 陈继红, 韩华, 李春芬, 耿少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简称WebGIS)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展示了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石油工业的应用前景及建立“数字油田”的必要性。文中简略地介绍了构建石油企业地理信息系统的途径、涉及的内容及实现方法。应当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成为自动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 刘金侠, 金之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楚雄盆地东部云龙凹陷沉积波动特征分析,根据该区沉积波动的特点和地质特征,建立了波动热史恢复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凹陷的热流演化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云龙凹陷古生代—早泥盆世热流值较大,平均为70mW/m2;泥盆纪—白垩纪发生热流短期上升,随后快速降低,最低降至68mW/m2;晚白垩世至第三纪热流急剧增加,最高可达75mW/m2。热流演化模拟结果为该区成藏演化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张世晖, 刘天佑, 顾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火成岩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埋藏深时,在地震剖面上不能形成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的同相轴,用常规方法不易识别。鉴于人工种经网络方法具备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物性参数和地震属性进行岩性识别,因此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识别火成岩。为了提高识别精度,首先利用高精度重磁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初步确定火成岩的平面位置和深度;然后利用钻遇火成岩的井资料,建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分析其地震波波组特征,结合井旁地震造提取地震属性,组成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进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火成岩。本文将此法用于巴彦浩特盆地火成岩的识别,为该区部署新的参数井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 郝宏建, 王财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柴达木盆地的山前带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地震勘探困难,柴达木盆地山前带大部分还是地震的空白区。近几年开展了重磁电综合勘探,通过综合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柴达木盆地与周围山系的关系,在山前带发现了一些沉积凹陷和逆掩推覆构造,为地震勘探提供了有利地区,拓宽了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领域。
  • 崔兴福, 刘东奇, 张关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在时间和频率域的良好局部化性质,针对地震资料的特点,优选小波基,通过小波变换重构公式进一步递推实现地震道内插。经过理论模型试算及实际资料处理,没有出现空间假频及背景噪声现象,对断点、断层及同相轴的连续性等方面都保持得较好,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优于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F-K域道内插及多项式插值方法,表明了此道内播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 高美娟, 田景文, 赵启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是以指示克里金为基础的一种随机模拟方法。文中介绍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实现过程,利用该方法结合地震数据对渗透率的平面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该方法可以建立多个等概率的高精度的储层参数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模型。实际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储层参数渗透率的细节变化,并能表征由于缺乏资料等原因而引起的建模中的不确定性。
  • 赖能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PC Cluster系统集成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与解释系统一体化模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提出了Unix并行机、PC Cluster与外设之间的系统集成应根据多种应用软件特点设计不同技术方案的思想和PC Clustet系统集成的方案。首次通过对PC Cluster地震数据处理并行化应用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关性能效率的结论。在相同运算能力下,PC Cluster投资大约只需Unix并行机的十分之一,而运算速度却可提高3倍以上。
  • 宋维琪, 韩宏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别分析地震属性组合优化的搜索算法和进化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联合应用搜索算法和进化算法对地震属性和测井参数共同优化的理论算法,并通过对实际资料的计算,讨论了地震属性的组合分类特征及地震属性数值大小对分类特征的影响,算例表明这种联合组合优化算法是可行的。
  • 陈继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讨,提出了利用遥感、GIS技术快速建立虚拟现实的技术和方法。并以却勒地区三维工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虚拟飞行、洪水淹没、物理点叠加分析等虚拟现实。这项研究将虚拟现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和一门实用的技术,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石油物探工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 王志刚, 王立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研究设计和协作决策工具,已在国外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它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钻井轨迹设计、地震资料解释、油藏描述、油藏模拟以及协同工作、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国外石油公司应用虚拟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胜利油田发展和应用虚拟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石油行业的推广应用。
  • 王永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过渡带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勘探领域。如何克服过渡带内的潮汐、风浪、海流及地表条件的影响,仍然是当前国内外地球物理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主要有:①检波器和震源的正确定位;②复杂地表条件下的激发和接收;③地震施工的运载工具;④采集设备(包括震源、检波器型号、运载设备)多样化造成不同震源和检波器之间地震资料的差异。上述问题均会导致采集质量下降,难以正确地确定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形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 沈财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石油物探软、硬件系统的兴起对物探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软、硬件系统的大规模集成,为物探一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将促使石油物探技术在勘探开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物探一体化,使物探技术人员在同一软件平台上工作,实现学科交叉、相互渗透,不仅可提高综合研究能力,也可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造就复合型的物探技术人才,从而充分发挥物探技术在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 王景良, 陶亚兰, 潘坚, 付严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28-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述了新肇油田钻井开发的全过程,强调开发低渗透复杂油藏必须加大钻前地震预测研究工作的力度,搞好油藏早期评价,钻井过程坚持地震地质结合,跟踪预测,及时调整钻进方案,从而经济有效地开发好新油田。这套做法对西部外围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毛宁波, 戴塔根, 常德双, 范哲清, 李建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38(S1):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划分沉积旋回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地震时频分析方法在沉积旋回划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多解性。本文设计了正旋回和反旋回的理论模型,并合成计算了其地震响应。通过对地震响应的计算发现,正旋回分维值小于反旋回的分维值。通过对正放回和反旋回的地震响应进行GM(1,1)建模发现,正旋回的灰色参数A。值大于反旋回,正旋回的灰色参数B。值明显小于反旋回。这一明显的差别,为识别沉积旋回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参数。综合使用地震时频特征、地震分维特征和地震灰色特征可以提高识别沉积旋回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