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08-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赵殿栋, 谭绍泉, 张庆淮, 吕公河, 徐锦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383-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球腔震源的纵波位移方程、激发子波的振幅及频率与药量的关系等理论,总结了纵波质点位移与药量成正比、振幅谱均方根值与空穴半径的3⁄2次方成正比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垂直延迟叠加震源、聚能弹震源和爆炸地震锤震源。垂直延迟叠加震源通过控制装药方式和控制炸药爆炸速度来达到与围岩的最佳匹配,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激发的能量,激发出高频成分丰富、频带宽、高频能量高的地震信号。聚能弹震源采用定向聚能的原理,使激发的能量集中向下,减少了对地面的冲击。爆炸地震锤震源由爆炸射流抛射锤头撞击地层,激发的地震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同时弥补了聚能弹震源能量利用率不高的缺点。这三种震源可适用于各种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的勘探,应用效果较好。
  • 曲寿利, 季玉新, 王鑫, 王秀玲, 陈新荣, 慎国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390-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国外利用P波振幅和速度进行裂缝检测的方法原理,其本质是利用P波振幅和速度随方位角的周期变化估算裂缝的方位和密度。但上述方法各有利弊,振幅随方位角变化法(RVA)能够反映薄层特征,但受噪声的影响较大,有时不稳定;速度随方位角变化法(VVA)比较稳定,但只能识别大套储层,对于识别薄储层的分辨率不够。鉴于此因,文中提出了波阻抗随方位变化(IPVA)检测裂缝的新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在各向异性介质中,速度是方位角的余弦函数,波阻抗(IP)也必然是方位角的余弦函数。"文中结合罗家地区的泥岩裂隙地震地质特征,设计了10线256炮块状砖墙式全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在三维资料的保真、保幅和地表一致性处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64次覆盖的CMP道集进行扩大面元,形成了512次超CMP道集;分别对9个方位角进行了速度分析、NMO校正、振幅标定、方位AVO叠加、方位波阻抗反演、VVA(RVA)及IPVA裂缝属性分析。应用效果表明,IPVA法与RVA(VVA)法相比,得到的解的稳定性和分辨率都较高。
  • 孙沛勇, 张叔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398-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既可在炮点-接收点域实现,也可在共中心点一炮检距域实现。前人将裂步延拓算子推广到共中心点一炮检距域相移法双平方根叠前偏移中。在波场向下延拓的每一步长内,仅通过一次时移量来校正常速相移延拓产生的误差,得出了简单、高效的裂步双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但精度较低。本文基于波场延拓的非稳态相移公式,通过引入参考速度,并对双平方根项中的两个平方根项作泰勒级数展开,经过适当的数学推导,得出了共中心点-炮检距域波场延拓的双平方根非稳态相移新的高阶屏近似公式。该公式可直接在共中心点-炮检距域高效地延拓叠前波场。通过增加屏的阶数,提高了剧烈横向变速条件下叠前深度偏移的精度。它是裂步双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推广。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而实用的。
  •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08-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深度偏移对介质速度纵横向变化的强适应性,本文介绍了一种优化系数的单程波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算子。它在有限差分波场延拓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算子误差的补偿校正,从而提高了算子的成像精度;同时也可以基本消除差分频散,提高成像剖面信噪比。该算子具有方程阶数低且能对陡倾角成像的特点,能适应速度场的任意变化。文中一切计算均在频率域进行,与时间域有限差分算法相比,具有计算效率高、成像方便的优点。脉冲响应测试和对Marmousi模型进行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表明,该偏移方法是强横向变速情况下"三高"(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数据处理的有效手段。
  • 蔡希玲, 赵波, 贺振华, 黄德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14-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野外采集的地震信号是多种波的复合体,是一种时变的非平稳信号。联合时频分析的方法是研究这类信号的有力工具。本文首先分析了短时Fourier变换和短频时间变换这两种时频分析方法,通过理论记录说明时频分析方法可以细致地刻画信号的时间特性;然后将短频时间变换方法应用于地震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中。文中展示的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了时频分析方法在地震勘探信号分析与处理中的应用意义,即利用短频时间变换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使我们对数据的时频结构和能量分布有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选择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21-421,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张文生, 宋海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2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各向异性正演模拟是研究各向异性介质中波场传播规律的重要方法。本文就三维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给出了一种快速精确的有限差分正演方法。该方法采用了4阶精度的空间差分格式和2阶精度的时间差分格式,这既提高了精度,也不增加过多计算量;另外还结合通量校正法来克服数值频散,使计算能以较大的网格步长进行,在减少了计算量的同时,还提高了精度。对边界反射,文中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三维各向异性吸收边界条件,易于编程,且吸收效果明显;对数值计算的稳定性问题也作了一般讨论。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表明它具有精度高和边界吸收明显的优点。该方法不但可以用来合成三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共炮点记录、VSP三分量记录及零偏移距地震记录,而且还适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波场正演。
  • 马坚伟, 朱亚平, 杨慧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3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褶积模型推导出多尺度约束最小二乘解,提出小波域多尺度联合反演方法(MCIM,Multis cale-Combined Inversion Method)。利用多尺度问的内在联系,采用尺度序列分解,以粗尺度下的反演解作为待优化的当前尺度反演的约束,提高反演效率与稳定性。多组测试数据显示,对于薄层检测与去噪,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 凌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38-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某一时刻和某一空间接收点记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瞬时频率动态范围。当数据瞬时频率动态范围小于采集接收器和仪器的动态范围时,可同时记录强振幅的频率信息和较弱振幅频率信息;当数据瞬时频率动态范围大于采集接收器和仪器的动态范围时,就只能记录强振幅的频率信息。为克服这一问题,通常采用仪器前置滤波器衰减强能量的频率信息,减小数据瞬时频率动态范围,达到记录弱信号的能力。另外还可增加地震仪器的记录位数,增加仪器的瞬时记录动态范围。文中进行了时频统计和频时统计定量分析,从中得到信号频率不同,其瞬时频率动态范围有较大差异的结论。因此,在野外采集时,正确使用仪器前置滤波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 贾进斗, 孔繁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44-450,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重、磁、电等非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勘探实例,初步总结出一套在不同油气勘探阶段、不同地表及地质条件下的非地震勘探技术序列,对今后合理应用各类非地震技术进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振生, 韩宇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51-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东河砂岩是目前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本文通过对东河砂岩地层展布、构造特征的介绍,对生、储、盖及圈闭条件及其配套条件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阐明东河砂岩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同时也指出印支一燕山期的左旋走滑断层对油藏具破坏性;塔中中部的火成岩发育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而塔中东部东河砂岩尖灭线对油气的封堵性有待进一步落实。
  • 经验交流
  • 张建中, 徐峰, 戴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59-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如果把一个共中心点道集内折射层的速度近似为常数,顶面近似为平滑斜面,那么,折射旅行时与偏移距满足直线方程。直线的斜率为折射层速度的倒数,截距为共中心点的时间深度,据此提出了共中心点域折射波解释方法。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简单、不需要约束条件、计算快速、解稳定、适应性强。运用该方法确定了我国西部某油气勘探区的近地表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 云美厚, 张国富, 张国才, 易维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6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注水不仅会引起储层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而且会导致储层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注水对储层地震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正演模拟着重研究了地层压力与温度的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流体替换是产生注水地震异常的关键。由于注水而引起的地层压力的增加将削弱流体替换的影响,而相应的温度降低却会增强流体替换的影响。当地层压力和温度变化较大时,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 余志和, 张庆淮, 邸志欣, 徐锦玺, 荆中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71-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胜利滩海地区作为胜利油田稳定、持续发展的阵地,其勘探面积广、地理地质条件特殊,勘探程度低、难度大。通过对滩海及极浅海地区采集方法的研究,在改进采集设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总结了各种激发因素和接收因素,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有利于滩海及极浅海地区地震勘探方法,使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地下构造形态研究、油藏描述和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 高少武, 周兴元, 蔡加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80-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叠加技术能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其假设条件是在NMO校正后的CMP道集内进行地震道同相叠加。在叠加剖面上,地震子波的相位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矢量求和,因此在叠加前,不但要对所有地震道进行振幅、时间校正,而且还要进行相位校正,以使叠加前CMP道集内所有地震道的振幅、时间和相位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根据该假设条件,通过炮集、检波点集之间的迭代计算得到最佳相位校正因子,以实现相位校正。在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之后,尽可能地使得叠加前CMP道集上的地震波形对齐,即相位一致,通过叠加可得到最佳叠加剖面。本文采用变相位校正方法实现相位校正。通过实际数据试算,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 苑书金, 董敏煜, 魏修成, 瞿祥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88-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地震勘探是建立在各向同性的理论基础上的,反射时差曲线通常用双曲时差方程近似。双曲时差方程只有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或椭圆型各向异性介质的短排列中成立。许多研究发现,地下介质各向异性的存在,可能严重地影响了许多基本处理流程和解释成果的精确性。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本文研究了短、中、长排列时的P波、SV波的反射旅行时近似计算公式,该式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估算旅行时的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旅行时时距曲线,表明了反射时距曲线的特征,证明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这对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反演、偏移成像和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等都有重要意义。
  • 陈裕明, 李晶, 周亚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95-498,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叙述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并由此出发讨论了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在做合成记录之前要进行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校正和声波时差校正等基础工作;(②采用变频的理想子波;③在求取反射系数时摈弃均匀采样的算法,而改用非均匀采样算法。实际资料实验表明,用改进后的方法合成井旁地震道不但在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简单实用。
  • 综述
  • 李大伟, 高修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99-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运移研究是目前石油地质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油气运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移机理、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出发,基于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论述了将其应用于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可行性,并从理论上较全面地探讨了如何将地震勘探中所用的有关技术和成果应用于油气运移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中。以期从多学科交叉研究出发,将分属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 陈茂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508-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资料解释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由此诞生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解释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运行在通用微型计算机平会上的、以三维可视化和三维油藏建模为中心的智能化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软件系统已经萌生。基于系统性研究,本文提出了第三代油气勘探资料解释系统的概念,指出了国产解释系统研制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并对与第三代解释系统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国产解释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