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6-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王卫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73-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处理一些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时,叠前和叠后的去噪必不可少。当噪声的能量很强时,以线性理论为基础的信噪分离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地震资料处理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部分去噪技术的特点后,提出利用中值相关滤波进行信噪分离。它是在一个视倾角范围内求取一个中值序列,然后利用相关分析在中值序列中求一个最佳中值作为预测的相干信号,从而达到信噪分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应各种强烈干扰背景资料的信噪分离,且对信号的保真度高,是一些复杂地区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的一种理想方法。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82-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石油学合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和物探局赞助的热心于学会工作的“全国石油行业老物探工作者联谊会”于2000年418-22日在青岛召开。
  • 论文
  • 孙沛勇, 张叔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83-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最大能量震源波场的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保留了平面波偏移方法的优点,即在成像过程中,通过同时延拓频率域稀疏采样的平面波震源和最大能量旅行时,求取震源波场中的最大能量部分,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的效率。利用震源波场中的最大能量部分成像,还保证了较高的成像精度。 Marmousi模型的试算结果表明,在复杂构造情况下,本文方法可获得同计算全波场的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类似的良好成像结果。
  • 消息
  • 李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89-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得知谭总住院的消息已经是他入院后的第二天下午了。我们带着一束鲜花匆匆赶去看他。在北医三院住院部的楼下,正好碰上海洋测井公司初燕群总经理等几位刚从楼上探视下来。据他们讲谭总精神尚可,和大家还聊了会儿天。
  • 论文
  • 张海江, 刘雯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9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波场外推矩阵的多分辨表示有两种形式:标准表示和非标准表示。在标准表示中,各个尺度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效应,这不仅影响地下界面的位置和方向的准确成像,而且运算效率低 ;非标准形式的多分辨表示在各个尺度之间不存在耦合效应,而且运算效率高于前者。基于完全偏移孔径的波场外推矩阵的非标准形式的多分辨分解和压缩,本文对地面接收到的波场进行了偏移成像。成像效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成像精度高于有限偏移孔径方法,运算效率快于完全偏移孔径方法。
  • 王西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298-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提高分辨率的地震处理方法中,反褶积算子局部化特征差,影响了算子的频率。小波变换中,小波函数具有非常好的局部化特征。小波变换分频处理地震资料,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高分辨率资料,但是分频处理地震资料的时间较反褶积方法长。本文基于小波域分频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在小波域中的时间域和频率域构造类似于反褶积算子的滤波算子,并且推导出了适应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导数小波函数,在时间域采用反褶积方法处理高分辨地震资料。实际资料的应用证明,这是一种快速小波分频处理方法,并且该方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实际应用上是成功的。
  • 詹世凡, 冉贤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07-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方形排列干扰波调查是近年来国外逐渐流行的一种噪声测试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方形排列噪声测试法,它完全取消野外组合,空间采样率较高,在分析原始波场特征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通过借鉴三维数据体解释方法,采用电影播放、水平切片、雷达扫描等手段,直接查看各种波组特性,并可对水平切片进行解释,获得不同类型波组传播方向、强度、波速、波长等信息,以此指导野外采集方法的论证。该方法还可通过定义不同检波器组合图形,采用实际数据进行叠加合成输出,定量分析组合效果,为确定野外组合图形提供依据。在中国东北某地区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是野外采集方法设计论证的有效手段。
  • 戴云, 张建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15-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长波长静校正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的难题,至今尚未圆满解决。本文根据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工作经验,分析出长波长静校正的产生缘于地表低速带厚度或速度的 (横向长波长 )变化 ;提出一种利用折射初至反演低速带的结构来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的有效方法。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黄平, 涂涛, 刘兴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26-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宽带约束反演及岩性约束反演得到地震资料约束反演 (DCI)剖面,由 DCI剖面求出岩石密度衰减系数及其与石炭系厚度的乘积 (储层 CDT值 )。储层 CDT值描述了储层的相对好坏。根据储层 CDT值的分布,结合地质情况,可以识别出岩石物性圈闭。将此技术用于明月峡构造带,把明月峡构造带石炭系储层分为三个区,并且识别出五个岩石物性圈闭,从区带划分上看,储层具有北好南差的特点。
  • 赵生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3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常规三维观测系统中,接收线间距是震源间距的倍数,震源线间距是接收器间距的倍数,这使得在震源线和接收线的每个交点处震源和接收器是重合的。这种布置理论上使得所有 CMP点都在每个面元的中心。可分面元观测系统排列的几何结构简单,便于野外施工。震源线的间距为道间距的非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也不是炮点距的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与震源线间距之比的余数决定了接收线方向和震源方向所期望的次反射面元。CMP点均匀分布在一个共反射面元内,面元具有可分性,地震处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地质任务选择面元大小,增加了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可选性。由于在共反射面元内增加了来自不同共中心点的地震资料信息,所以能够突出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变化和局部异常
  • 杨振武, 李显贵, 王安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39-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三维相干技术对新场、东泰、合新场地区三维地震数据体作了相干处理,分析研究后发现:断层及地层特征的不连续性通过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的低相干异常可十分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层特征的连续性通过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的高相干异常得到非常清楚、明显的表现。因而,三维地震相干技术已成为该区气藏描述的关键技术之一,可望得到广泛应用。
  • 杨振武, 高仕谦, 付宜兴, 高林, 贺道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46-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出露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难度大,资料处理、反演解释存在许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文中以湖北利川鱼皮泽地区为例,在分析已知地面及井下物性参数基础上,利用几条骨干地震剖面建立地质模式,约束大地电磁 (MT)、电磁阵列剖面 (EMAP)和重力反演,开展复杂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综合解释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工区地质结构信息,为开展盆地区域构造分析、进行圈闭描述与评价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地质解释的可靠性。
  • 何展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54-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对勘探效益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非地震勘探技术将得到勘探家的重视。本文简述了 90年代以来非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在油气勘探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非地震油气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指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非地震技术必将参与油气勘探的全过程,是地震技术联合作战的必要兵种,是高效益油气勘探系列中必要的常规方法。
  • 经验交流
  • 季玉新, 曲寿利, 王秀玲, 陈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61-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进行地质地震解释、油藏描述的过程中,对于厚度较大、沉积稳定、横向变化较小的储层,用传统的方法往往就能成功地得到较准确的地层厚度分布情况。但在储层厚度变化大、小断层发育的区域,尤其是在寻找河流相、湖相砂体分析岩层厚度分布时,传统算法效果不好。本文提出采用协克里金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目标区内丰富的钻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及其相关特征,预测或计算储层厚度真正的区域分布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油藏数据分布图件。
  • 牟中海, 谢桂生, 代宗仰, 陈志勇, 由福报, 张小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66-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速度分析、曲面拟合、积分空校、断层研究特别是逆断层组合规律的研究,实现了地震构造解释的自动变速空校。当速度谱数据库、层位数据库、测网数据库、井位和声测井速度数据库建立以后,在正、逆断层存在的情况下,整个处理过程便可由计算机自动实现,而且无须制作等 T0 图和空校量板。实际应用表明,其处理效果良好。
  • 张占松, 甘利灯, 徐怀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72-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合成地震记录与综合层位标定是测井和地震结合的关键环节,长周期测井层序的划分必须以地震剖面上具有明显界面特征且在空间上是闭合的界面作为约束。地震层序的划分必须在区域上同所有井点层序的划分相一致,从井点到线 (连井测线 )再到面 (整个测区 ),再从面到线又到井点的反复循环对比,从而确保层序划分的正确性。该方法在东海某箕状凹陷的应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 张雪建, 梁锋, 王桂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7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时间域,合成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深度域的合成地震记录也与时间域类似。只不过先要将时间域的子波转换成深度域的子波 ;然后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计算出深度域的反射系数,再二者褶积便可得到深度域的合成地震记录。本方法的关键在于提取子波和计算反射系数。要在深度偏移剖面上选取品质较好的井旁地震道计算子波的主频,要选用零相位子波。在计算反射系数之前,要对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进行校正、去野值等处理
  • 陈遵德, 杨金华, 杨舒, 朱广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81-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我国西部特殊的地表条件,使相交测线处常出现速度不闭合现象,明显地降低了速度场的精度。本文在分析相交测线速度不闭合原因的基础上,考虑速度在纵向上可分为数段,而每一段内速度变化规律在测线交点处应是相同的,对于平均速度近似呈线性关系,故提出采用多段折线最优逼近平均速度的方法,每段对应一套地层,在每段内求出相应的时间闭合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校正,解决相交测线处速度闭合问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方法是有效的。
  • 综述
  • 徐建斌, 李学义, 青銮文, 周阿波, 付子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86-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四川40余年的山地地震勘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储层横向预测以及人机联作解释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四川山地地震勘探四大技术系列。本文阐述和展示了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综合配套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同时指出了目前四川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解决这些技术难点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 讨论
  • 张景廉, 刘全新, 梁秀文, 王斌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395-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通用的自然伽马测井方法无法区分总伽马计数中 U、Th、K各自的贡献。当地层中含有钍矿物 (如锆石英、独居石、褐帘石 )、钾长石及钾矿时,2 3 2 Th、4 0 K同位素对伽马计数的贡献不可忽略。文中通过实例强调了伽马能谱测井的必要性。在今后,建议能谱测井应与其它测井方法配合使用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401-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9年第59届SEG年会期间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对外称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即SPG)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即SEG)签订的协议精神,每1-2年联合召开一次中小型国际学术交流会;每4年共同举办一次较大型的国际会议(附装备展览)。
  • 人物介绍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35(3): 402-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