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8-10-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于建华, 方正茂, 李幼铭, 杨长春, 刘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573-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餐前地震数据正确地估计地下介质的背景速度对于复杂构造成像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需要一种良好的优化方法来求解。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求解连续全局优化问题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非线性速度反演计算。与随机法(如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均场退火等)不同的是,新的优化方法利用一动态方程来控制寻优计算过程。该动态方程的优点是利用梯度信息使解快速逼近极小点;当解逼近当前极小点后,动态方程的第二项可以使解逃逸局部极值,使其具有全局寻优能力;梯度信息的利用,使求解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优化算法的速度估计方法在计算目标函数时勿需大量的反射波旅行时拾取,所需要的只是从叠加剖面中得到的零偏移距旅行时,利用相似度准则建立优化目标函数。采用上述寻优方法,自动完成背景速度估算。文中给出算例,证明了方法的计算效率较随机法有明显提高,速度估计算例也给出了正确的结果。
  • 熊高君, 贺振华, 张琳, 阎贫, 张毅祥, 姜绍仁, 桌碧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583-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把声波方程分解为两个分别适用于做正演和偏移的单向旁轴方程,然后用适合于做正演的单向方程来合成共炮记录。通过公式推导,提出合成共炮记录的时间一致性原理和两个过程──正过程和逆过程,即对于简单的水平各向同性层状介质,仅用正过程就能精确地合成共地记录;而对于复杂介质,则需借鉴射线法两点问题和波动方程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原理,给定炮点和检波点,在时间一致性原理的基础上,应用道过程方法,以单向声波方程分别正向延拓震源波场和反向延拓检波器波场,然后按记录适合成共炮记录。并且,还能将其演变为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法、零偏移距正演模拟法以及叠后深度偏移法。数值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各种方法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余品能, 路凌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591-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一些实际应用表明,在实序列数据处理中,离散Hartley变换(DHT)不仅等效于Fourier变换,而且比Fourier变换更有效、更经济。本文首先从代数角度出发,给出离散Hartley变换系数阵的一种块分解式,由此导出DHT的一种新的快速递归算法。对N=2’点实序列DHT进行计算,其算术复杂性为个实乘和个实加,属目前运算量最小的一类算法。
  • 王有新, 王宏, 李少英, 张红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597-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建立速度分布模型是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中的关键技术。本大综述了这一技术的发展现状;阐明了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建立速度模型和在叠前深度偏移中应用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剩余速度分析中的陷阱;实现了沿层定点实时交互建立速度分布模型的功能。文章最后以实际数据为例,展示了该技术的运算效率和应用效果。
  • 刘连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04-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资料处理,本文对现有的各种静校正技术作了简单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采用了各种静校正技术:野外一次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自动剩余位校正;同时,介绍了一种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区资料的初至拾取方法,即约束初至拾取。为了减少野外静校正对速度分析和水平叠加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时应重新计算CMP参考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处理流程是可行的。
  • 李彦鹏,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11-615,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叠前对各种波场进行分离的方法。该方法以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方程为出发点,对叠前炮集或CMP道集记录在时间一炮检距域进行坐标拉伸处理,然后进行线性拉冬变换,变换后的波场因速度和T0时的不同而分布于不同位置,因此在变换域可以很容易地将不同波场分离开来;之后,再通过逆变换将各种波场分别交换到时间-炮检距域,这样波场就得到了较完全的分离。该方法在对弹性波炮集二分量合成记录的处理中得到了理想的处理效果,成功地对P波波场、PSV转换波波场和P波二次反射波场进行了分离。由于该方法是以反射波的双曲线特征及速度差异为基础的,因此可适用于与反射波有关的任意叠前波场分离。
  • 郑莉, 贾进斗, 徐志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16-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六盘山盆地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基础条件,工区内的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地层为两套低阻标志层,下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构成高阻层基底。这种电性组合特征为利用EMAP法研究深层电性特征提供了前提。野外采集采用8道,观测频率选用0.001~344Hz。在资料处理中,主要采用低通空间滤波和相关技术压制高频静态位移和噪声,以增强有效信号。资料解释采用二维有限元反演、二维层状介质反演和电性界面成像技术等方法,可以分别得到相应的反演剖面和电性界面。将这些电性资料和其它有关的地质、钻井、地震和重力等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便可描述断层、基底结构、局部构造,以及主要生油层特征,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由于EMAP法具有探测深度大,不受高阻层屏蔽的影响,对低阻层反应灵敏、施工简单灵活、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因此此法有可能弥补地震勘探的不足,成为六盘山盆地油气勘探中一种重要的物探方法。
  • 贾进斗, 何展翔, 孔繁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25-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非地震综合物化探技术,是根据不同的勘探目的和探区地球物理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多种物探技术进行联合勘探、综合解释。目前采用的主要勘探方法有重力、磁力、电法、化探等。随着野外采集质量的提高及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突破了单一资料解释的限制,开展了物化探资料综合解释的新技术。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一重、磁、电异常的多解性,提高了解释成果的准确性。非地震综合处理解释系统的应用,使得重、磁、电资料的联合解释成为现实。勘探实例表明,重、磁、电、化勘探综合应用技术在盆地早期勘探阶段,能有效地解决盆地拗隆分布、区域构造、基底结构等问题,同时可结合少量的地震、钻井及地质资料对各构造单元作出早期含油远景评价;在目标勘探方面,如解决碳酸盐岩地区找礁、圈定火成岩体、基底岩相预测、盖层岩性、山前逆掩断层等地质问题也有较好的效果。
  • 滕吉文, 胡家富, 张中杰, 王光杰, 赵爱华, 陈云, 张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32-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我国地震台站数字记录的瑞雷波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求得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羌塘盆地的瑞雷波频散和群速度的三维结构。再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深层过程和三维模式,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大陆物质运移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主要内容为:①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盖层和上地幔低速层的结构、分区格局及其空间展布;②羌塘盆地深部构造背景与油气远景;③雅鲁藏布江地带断裂体系和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④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与深层过程。
  • 经验交流
  • 周英, 王文强, 朱立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49-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以断层为油气圈闭边界的地区,需要进行断层的封堵性分析。它是勘探阶段油气的保存、可能性的运移路线、合油气区的扩储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析手段。在开发阶段它对储层的优化管理、二次开发利用可起到指导作用。断层封堵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上的地质物探资料分析,尽可能寻找掌握对断层封堵分析有关的信息,诸如岩性、压力、地化、构造发展史、沉积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从而基本确定本地区封堵和不封堵断层样本,了解所研究断层的基本情况;二是沿断层面制作断层面剖面,分析断层两侧储层岩性并置情况,判断因储层岩性并置可能出现的油气横向泄漏问题;三是对断层带进行断层泥率的计算,用一些约束条件确定其门槛值,从而分析沿断层出现的可能的油气泄漏段。
  • 刘舒考, 刘雯林, 郑晓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60-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地震勘探在如何精确地描述和刻画地下复杂介质中地震波场方面面临着挑战。由细胞自动机和统计物理学而发展起来的格子气自动机模型为地震勘探资料的正演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对格子气自动机模型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地震波场研究中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性介绍。
  • 易维启, 唐宗璜, 宋吉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63-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松辽盆地陆相薄互层岩性勘探所遇到的困难,近年来在油田上开展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试验,探讨了一套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采集时考虑纵、横波入射临界角,求出最大、最小炮检距,决定野外观测系统;处理时,采用τ-p域各向异性介质的平面波理论与波的偏振投影,实现P波、SV波分离,对转换波(SV)处理考虑到射线路径的不对称性,故用共转换点(CCP)道集求其时距曲线,从而得到最终转换波叠加剖面;解释时,首先正确识别波形,进行层位标定,然后对各种物性参数进行测算。通过对实际资料的解释,在储层预测、物性参数的解释和油气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 张松扬, 严建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71-67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介绍了描述声波时差与孔隙率之间关系的三个著名公式,即Wyllie公式、Raymer公式和Raiga公式,然后指出含有一定物理意义的Raiga公式具有更宽广的应用范围。因此,文章在Raiga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松南X地区中、深储层岩心样品资料的分析,给出了非线性声波孔隙率模型在估算泥质砂岩地层孔隙率方面的经验公式,最后对该公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按非线性公式计算的孔隙率与测井解释结果的符合率高。
  • 李卫忠, 张明振, 王成礼, 马在田, 王华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79-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面波是陆上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强干扰波,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必须在叠前对其予以压制。以往人们对面波压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面波的频率特性或视速度特性,并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侧重考虑面波的单一特性或在理论上基于某种数学假设,致使这些方法都会对有效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在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面波波场进行精确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场变换与分离方法,并成功地实现了面波波场与有效波波场的分离。该方法在压制面波的同时,可使有效波的能量(尤其是其低频能量)不受损失,有效地保持信号的频宽不变,提高记录的信噪比。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叠前面波压制方法。
  • 综述
  • 李松泉, 唐曾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91-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虽然地震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领域,但在勘探和开发这两个不同阶段,由于油气藏地质条件不同,因此地震技术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所采用的地震技术也就不一样。本文分析、讨论了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应如何采用更合理的地震技术。
  • 王庆乙, 姚治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695-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油气远景区。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常规油气勘查方法在该地区基本失效。三年来,对该类地区应用以MT为主体的电磁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工区地表自然条件十分复杂,但深部地层基本平整;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封盖条件的远景构造。经过试验攻关,本文认为现有的MT法尚需作进一步的技术完善,同时应采用新的方法并依靠科研突破某些关键性技术,从而形成针对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区油气勘查的有效的整体技术。
  • 消息
  • 张淑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700-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今年7月6日,SEG北京联络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一楼会议室举行第二次学术活动主持人为中国地质大学牛滨华教授,出席会议者为北京及琢州地区的SEG正式会员和学生会员,约50人。
  • 安玉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701-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世纪60年代初,Cookey-Tukey发表了DFT快速算法[1]
  • 典型剖面解释
  • 谷跃民,张延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707-70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1998.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不同施工年度、不同观测系统、不同震源、不同地震仪器采集的地震数据,以及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和参数所获得的不同测线的成果剖面,当利用解释工作站进行相交测线解释时,其地震剖面的振幅强弱、信噪比、相位差、连续性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见图上左右相交测线剖面),这样就给解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 人物介绍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5): 708-7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徐果明教授1940年生于上海市,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因物理系分系而进入地球物理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