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08-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李庆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2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有井约束反演方法(如SLIM,BCI,ROVIM等)多采用以下步骤:①通过逐步修改地层波阻抗值及其厚度值和子波,然后用褶积模型正演出合成地震记录,求其与实际地震道之间的误差,②根据此误差,再作摄动,修改波阻抗模型,直到误差趋于最小为止。然而,由于地震资料的高频信息往往不可靠,故对高频信息的反演是不准确的。本文证明,有效频带之外的地震高频信息永远是多解的,而且是无约束力的。因为高频信息不能通过褶积模型作出合理的检验。文中提供了一种测井约束的简易可行的反演方法。其基本思路是:①在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范围内,采用常规的Seislog、Glog等方法,得到地震数据中的中频成分的波阻抗信息,②有关低频和高频成分的波阻抗信息只能由测井资料的内括和外推获得,此时只利用地震资料的层位信息控制内播方向,③将低、中、高频三条渡阻抗剖面相加,得到最终反演结果。
  • 周竹生, 何继善, 赵荷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39-44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地震道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减少反演工作的计算量,降低所需计算机内存资源,本文在经典共轭梯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适应更复杂情形的地震道反演问题的广义共轭梯度算法。核算法精度高、运算速度快、抗病态能力强。此外,还针对地震道反演这一具体问题,对灵敏度矩阵进行深入剖析,推导出了不再需要合成灵敏度矩阵的递推算法,从而大大节约了计算机内存资源。由于新算法可将灵敏度矩阵运算分解成褶积和相关运算,使整个递推过程完全由向量运算来完成,因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递推过程的运算速度。
  • 林小竹, 杨慧珠, 汤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48-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研究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其单道计算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多道反演方法。该方法具体的实现步骤是:①采用频域归一化滤波算子将中、低频分量相加,形成无井多道反演的初始模型,②采用常规最小平方法提取最小相位反子波,求出子波,然后转换成零相位子波,③对数据拟合差剖面进行信噪分离或做压制噪声处理。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明显优于单道反演方法。
  • 徐基祥, 吴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53-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二步法来实现偏移,但由于三维纵测线或横测线往往不在地质体的真倾角方向上,所以很难实现三维地震数据的正确偏移归位。而真三维地震数据偏移方法,需要较大的计算机内存及计算量,故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为此,本文介绍一种拟真三维投影偏移方法。该方法的实现过程是,首先利用三维叠加数据体的时间切片进行Radon投影,得到一系列径向剖面,然后对每条经向剖面作Radon正、反变换,得到径向偏移剖面,最后在时间切片上作Radon反投影,便能实现真倾角同相轴的偏移归位。该方法能实现三维地震数据体空间归位,明显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加强了同相轴的连续性,对各种构造现象均能理想成像,且所需内存和计算量与二步法相当,其分辨率亦与其它偏移方法相当、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三维叠后偏移方法。
  • 杨海生, 王振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6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常速叠前偏移可以等价地分解成两个独立部分:三维常速DMO叠加,三维常速偏移。其中,三维常速DMO叠加是根据结定的速度将炮检距空间的地震数据映射到DMO速度空间,在消除了地层倾角影响的DMO速度处形成叠加能量。三维常速偏移是在每个DMO速度数据体上独立地进行的,从而消除了反射点位置对速度的影响。经过这两步处理,可以获得三维DMO叠加速度道集和三维叠前偏移速度道集。再对这两个数据体分别进行三维速度分析和三维波场成像,便得到三维DMO速度场和三维DMO叠加剖面与三维叠前偏移速度场和三维叠前偏移剖面。
  • 熊高君, 贺振华, 黄德济, 阎贫, 姜绍仁, 张毅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77-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二维陡倾斜地层,相位移延拓方法成像精度高、稳定性好、速度快,但难以适应速度的横向变化,频率、空间域的有限差分算法简单、稳定性好、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但成像精度低、运算速度慢,而用快速的45°有限差分法与相位移延拓法相结合,则能使整个延拓过程既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又能够使得陡倾角地层精确归位。本文把这种混合延拓思想拓展成三维相位移加有限差分混合延拓法,并进一步提出了能适应速度纵、横向变化,构造任意复杂介质的三维一步法深度偏移。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移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 柴玉璞, 贾继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86-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偏移抽样理论是关于傅里叶变换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误差的理论,它对原有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①给出了更广义、更普遍的算法,②给出了新算法误差的数学表达式以及进一步减小误差提高精度的途径和方法。以这一理论分析化极问题所得到的化极算法误差方程告诉人们,低纬区化极中随纬度降低而加剧的振荡和畸变问题,既非位函数本身所固有,亦非傅里叶变换之必然,乃是现有傅里叶变换数值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所致。本文在洞悉这些现象根源的基础上,采用偏移抽样技术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低纬区乃至赤道化极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精度。此法摆脱了纬度制约波数域磁异常化极技术,将在磁测资料解释,尤其是近赤道和跨赤道磁测资料解释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杨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496-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重力布格异常主要由区域场、沉积岩异常及基岩岩性异常组成。利用地形相关法可以计算重力异常区域场,根据地震资料提供的密度界面模型,利用组合方柱体模型进行正演剥离可以计算沉积岩异常,其剩余场可以认为是由于基岩岩性变化所引起。对剩余场线性及演,利用奇异值分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便得到基岩岩石密度分布资料,再结合航磁、MT、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文中以Y盆地为例,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该盆地的基底结构。
  • 郭友钊, 陈本池, 余钦范, 谭承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03-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土壤剩余磁性作为确定烃类渗漏带的参考系。由于地磁场是个地心偶极子场,磁倾角的大小与纬度呈函数关系,因此磁倾角作为确定烃类渗漏带的参考坐标,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在一个地区,同一地层的磁倾角是一定的,可作为磁性分析研究的“标准”,如化深中的“标准样”。当烃类渗漏带存在时,天然剩磁的倾角与经磁清洗后的剩余磁化的倾角将偏离成土时期地磁场的磁倾角,黏滞剩磁的倾角也偏离“0”值,当不存在也不经受烃类作用时,天然剩磁与磁清洗后的剩余磁化的倾角均应趋于成土时期地磁场的磁倾角,黏滞剩磁的倾角也趋于“0”。在廊坊—固安凹陷和临南油田的实验结果表明,选用该参考系是有应用价值的。
  • 付广, 张发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1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同的气源供给条件下,欠压实泥岩地层较正常压实泥岩具有更高的含气浓度,本文称为异常含气浓度。经研究,异常含气浓度与异常孔隙流体压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又与声波时差之间存在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早有定量描述。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直接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求取烃盖层异常含气浓度。本文将这一方法用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的异常含气浓度的求取。这一结果不仅可定量评价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的烃浓度封闭能力,而且可将烃浓度封闭能力的评价扩展到平面上。
  • 刘迪仁, 徐建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19-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若把套管视为一层煤质,便可采用多层径向阶跃媒质模型,对套管井中直流环的场严格求解,得到任一层媒质中的势函数,并由边界条件建立任意相邻两层间势函数的系数递推矩阵。该理论还能用于研究套管井低频似稳场特性、过套管地层电阻单测量方法及套管电导率、厚度等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套管井中的场按场源距大小分为近场区、中场区和远场区。在中场区,电位二阶导数几乎不随场源距变化,而明显随地层电导率变化。由此确定了通过测量二次电位差求解地层电导率的理论基础。数值模拟结果还表明,二次电位差受套管电导率和厚度影响大,受水泥环电导率影响小。
  • 王康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25-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多学科集成式的油藏描述,是一门正在受到地学家和油藏工程师广泛关注,并在石油工业中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本文论述了多学科集成的关键是数据集成,并以研制“NEWS油藏综合解释与描述系统”软件的经验指出,用面向对象软件技术建立数据平台,是解决数据集成的最佳方案要实现数据集成,数据处理则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 经验交流
  • 张明山, 陈发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32-540,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衡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反演方法,它是构造变形恢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大型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的出现,使得该技术能够在许多地区得到普遍应用。然而,每一种剖面平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应用条件,本文讨论了Geosec4.1软件的应用条件,并对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的5条剖面进行了平衡计算,修改和评价了地震剖面的解释方案,得出了主要构造变形缩短率在30%~40%左右,主要构造变形时期为新生代中、晚期。
  • 胡受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41-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以及在岩石类型和矿物成分上的特征,将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划分为三个Ⅱ型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陆相地层层序的体系域具有四分性,其准层序组类型有四种:低位加积型、退积型、高位加积到和进积型。在综合利用研究区钻井、测井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下第三系核三上段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并由此归纳出研究区核三上段的沉积模式。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三个陆相层序发育的共同特点,建立了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地层岩相格架模式,在连井剖面展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年代层序地层框架模式。
  • 徐常练, 许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53-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地震反射液的能量有差异。然而在采用样点调序法消除多次波时,由于未考虑地检距方向的振幅变化,因此对有效信号造成了损害,影响了该方法的使用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来确定反射信号的振幅变化规律,再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补偿,使各道的有效波振幅达到一致,满足了样点调序法的假设条件,从而改善了使用效果。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可有效地消除近炮点道上的多次波,并提高了叠加剖面的信噪比。
  • 吴爱弟, 牟永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58-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维正交小波包技术对地震信号进行分解,其原理是根据信号与噪声在压缩比中的差异,将小波系数分解为相关部分和不相关部分,通过压制不相关部分,来达到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数值计算实例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此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速度快、稳定性好、自适应性强,能对各种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处理。
  • 张慧燕, 钱绍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63-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地震数据中不同的频段有不同的信噪比,以及相邻地震道的反射波有效成分在波形和能量上有较强的相关性,作者结合小波变换的特点,运用多道记录同时进行波阻抗及演,即在迭代过程中将实际地震记录与模型合成记录的残差道进行小波分解,形成残差道分频小波剖面。然后利用K-L变换提取分频剖面中的相干部分用于波阻抗变化量的计算,从而避免了噪声参与波阻抗变化量的计算。本文展示了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的例子,说明这种反演方法稳定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外刊题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70-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人物介绍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4): 573-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刘洋先生系湖北省松滋市人,1972年10月生,1993年7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地球物理系,同年考入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攻读地球物理硕士学位,1995年9月续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