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8-02-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陆基孟, 王铁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好地对文献[1]提出的 DMO(Dip moveout,倾角时差校正)和PSI(Pre-stack imaging,叠前成像)方法进行检验,并说明它的优点和效果,对文献[2]中设计和制作的二维反向断层地震物理模型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处理。本文介绍了这项处理的三个具体流程和处理的结果:①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②DMO→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③DMO→PSI→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文中还就以上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这种 DMO 和 PSI 方法的正确性及其在提高地震资料质量方面的显著作用。
  • 程丰, 李衍达, 常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常规的最小平方反褶积仅仅利用了随机过程中子波的自相关信息,而丢失了相位信息,因此,只有在假设子波为最小相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结果。本文将 Scargle 提出的利用最小 L1范数准则提取非高斯随机过程相位信息的原理,运用于混合相位条件下地震记录的反褶积问题,提出了在随机过程为超高斯分布的情况下,采用最小 L1范数误差准则恢复子波相位特性的最小L1范数预测反褶积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方法的适用条件、实现方法以及选择反褶积算子阶次和预测点位置的判定准则,并在算法上作了简化。对理论和实际地震数据试算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L1预测反褶积的效果要优于最小平方反褶积。
  • 包吉山, 李录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3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的速度分析方法中,是将相邻几个 CDP 道集组合在一起制作速度谱,不考虑界面倾角引起的时差。实际上这种时差是随界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的。此外,相邻 CDP 道集的叠加能量还随倾角的增大而衰减,因此出现丢层现象。近年来,随着倾斜叠加方法的出现和发展,一种适用于倾斜叠加的速度分析方法也应运而生,此法的关键是在制作倾斜叠加速度谱时,把倾斜动校正用于速度扫描,在扫描叠加时又利用地震波的相似性和能量准则进行加权叠加。此法不受界面倾角的影响,由此法求出的速度更接近实际介质的速度。本文提供的倾斜叠加速度模块既可作倾斜叠加速度谱,又可作水平叠加速度谱,既可提取可信度较高的速度信息,又可检测精度高的倾角信息,还可顺便完成一次静校正处理。
  • 王振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5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全倾角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只要在上行波边界条件约束下合理地选择波场延拓方向,就能在原坐标系中实现。线性坐标变换的作用仅在于简化方法实现过程和减少计算量。采用的差分方程与15°差分方程形式上基本一致,加吸收的差分方程既能保证波场正确归位,又能消除“交叉干扰”。实例表明,应用该方法使偏移剖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
  • 简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于振清, 程增庆, 吴奕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6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孔间地震剖面法同 VSP 法一样,也是一种钻孔地震方法,但它是在距观测井一定距离的深孔中激发地震波的,因此,除具有 VSP 法分辨率高的优点之外,还独具高频成分和有效能量损失小、信噪比高等优点。文中对孔间地震剖面法的平移、定点、交替三种观测方式进行了论述,推导了三种观测方式时间场的理论方程,并通过一系列模型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波场的形状及波的来源;讨论了三种方式反射点对不同的深度界面的扫描范围及其与入射角的关系;讨论了孔间地震反射波对薄层的分辨率;最后还就孔间地震剖面法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提出了看法。
  • 王之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泥丘是莺歌海盆地西部凹陷发育的特殊岩体。自渐新世至上新世该区一直处于泥(页)岩发育区,巨厚的大套泥质成分经上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的负载下压,使该套地层上下界面附近孔渗封阻,形成高压地层,从而导致泥丘出现。泥丘分为膨胀型丘体和刺穿侵入型丘体。文中通过对泥丘岩体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及其形成机理与识别方法的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泥丘的存在。
  • 彭享生, 黎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9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濮城复式油气田勘探初期,根据1:20万的磁力、重力成果图布置地震测网,用较少的地震工作量很快查清了濮城构造的形态,为布署首批地质探井提供了依据。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常规和特殊地震数字处理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并从地质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沉积旋回、物源方向及超声波时差分析等方面,对濮城构造进行了综合地震地质解释。发现该构造油源充足,有多套含油气地层。Es1、Es2段油气层具有从北向南呈叠瓦式向上倾方向尖灭的特点。至1983年底,探明储油气面积达40 km2,石油地质储量比1979年增加了一倍。文中以大量的地震地质解释实例详细介绍了濮城复式油气田的勘探历程。
  • 刘益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02-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任一有限带宽的周期信号均可由其复零点和最高频率分量的幅度来确定。但是,通常预先并不知道信号中最高频率成分的幅值,同时,要想检测信号的复零点也是十分困难的。若将原始信号中加入满足一定条件的、已知大幅度正弦信号,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这一原理,在分析常规数字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震信号的零点来恢复地震信号的方法,并给出了实现过零地震记录的采集与恢复系统框图。最后,对给定信号进行了模拟恢复计算。其结果表明,按本文给出的方法所得的恢复信号是可信的。
  • 刘祥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重力异常的频率随异常地质体埋藏深度而变化的原理,设计了数字滤波器,分离出不同深度的密度界面所产生的重力异常,供计算其埋藏深度。根据上述方法,选用 RT 地区1:20万实测区域重力资料进行试验,得出了如下结果:1.计算出中生界顶板埋深,古生界顶板埋深,沉积基底埋深,中生界厚度和古生界估算厚度;2.将实测布格异常分解为中生界异常、上古生界异常和下古生界异常;3.提取出局部异常。结果与已知资料对比及后来的钻井验证,证明比前人所有的方法有较好的地质效果。
  • 讨论
  • 苏朱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19-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水平层电测深曲线的数字解释法中,如果采用拟合转换函数 T 的方法,需要从实测视电阻率测深曲线ρs(r)求出与之对应的转换函数 T1(m),这里给出一种求解的新方法。
  • 简讯
  • 曹景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石油部开发公司、科技司、勘探司召开的南方中、小型盆地油气远景评价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日至12月7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15个单位106名代表,他们多数是长期在南方工作的地质家。会议还特邀辽河、胜利、河南的地质家介绍了油田的勘探经验。
  • 经验交流
  • 范雅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广泛应用各种测井曲线特征来标定地质层位,分析岩性,含油、气情况,已见到了一定效果。本文提出的测井相分析方法,主要是选用了五种类型测井曲线,即微电极、电阻率、感应电测、自然电位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以梯形图和蛛网图的形式来表示。文中以霸县凹陷西部地区多口井的曲线为例,讨论了如何应用测井相图分析地层岩性,含油、气的变化,此法有助于构造、岩性的综合解释。
  • 外刊题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8, 23(1): 129-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