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5-02-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0-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李志明, J.F.Claerbout, R.A.Ottolin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翻转反射波是一种来自陡界面反面反射的、向下传播经反向点然后上行为地表检波器所接收的反射波。而正反射波则指的是来自陡界面的正面反射的、直接上行的反射波。在波场向下延拓时,常规的深度偏移法往往把翻转反射波当作耗散波而忽略掉了。为了对翻转反射波也进行偏移,贝索尔(Baysal)、科斯洛夫(Kosloff)和雪尔伍德(Sherwood)提出了以双程无反射波动方程为基础的时间域逆向偏移法。克雷尔伯特最近提出了以双向外推法作为处理相同问题的另一种手段来分别偏移正反射波和翻转反射波。本文讨论克雷尔伯特的双向外推法的原理并研究一些实际算例。
  • 王遵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边界值偏移法是G.A.McMechan(1983)提出的。此法属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一类,但有别于其它有限差分法,它不受倾角大小的限制,即使是90°的断面也能正确地偏移。它可以同时在不同深度上成像。文中详细地分析了边界值偏移法有限差分方程的稳定性、误差、边界条件及速度选择等问题。有限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与格点形式有关,要求欧氏距离最近的外推点对计算点的影响最大,则认为所求的解是稳定的。精心选择差分网格可以减少截断误差。截断误差和波场对空间坐标的四阶及更高阶的偶次导数有关,而与奇次导数无关。
  • 消息
  • 狄菊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张颖, 许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8-3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地球物理信号数字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全通滤波器,完全由其相移和群延迟决定。而滤波器的零点、极点个数及其位置又完全决定了其相移和群延迟的性质。本文讨论了单零、极点全通滤波器的零、极点在Z平面移动以及极限逼近单位圆时的相移和群延迟性质,并将结果推广到M个零、极点乃至无穷多个零点、极点的全通滤波器(后者以柏拉什克函数为其全通函数)。
  • 徐忠范, 周中强, 赵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如同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信号变换到频率域一样,τ-p变换通过倾斜叠加把时空域信号变换到τ-p域,使得某些在时空域不易解决的问题,在τ-p域比较容易实现。在τ-p域中通过滤波可消除浅层折射、面波等干扰。通过τ-p逆变换回到时空域,可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利用τ-p变换法还可以给出空间道内插技术。
  • 殷八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碳氢检测以反射振幅、频率和速度为基础物理量,它们存在着区域性影响。用趋势曲线代替平均值计算HcI剩余曲线的方法,在去掉区域性影响,突出局部异常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中介绍了用时域振幅剩余曲线DAT(i)、宽频带总能量剩余曲线DQFw(i)、低频带通能量剩余曲线DQFL(i)、低频带通能量百分比剩余曲线DRFLW(i)、中心频率剩余曲线DFM(i)、峰值频率剩余曲线DFH(i)、层速度剩余曲线DVT(i)以及综合曲线(SUM)来判定HCI剩余曲线含有油气的可能性。通过与12口探井和40公里实测地震剖面的检验,其符合程度好的和比较好的约为83%。文中还简述了碳氢检测中综合显示曲线(SUM)的基本原理及数学计算公式。
  • 肇玉石, 盛春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58-6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的南部,地震工作发现的一个透镜状地质体,其中心部位最大厚度为2,800米,向两翼变薄。上覆盖层的反射外形为穹窿状,速度为2,430~2,700米/秒;地质体内是无反射或零乱的弱反射,速度约为2,500米/秒,低于同深度围岩的层速度。地质体的密度为2.22~2.27克/厘米~3。根据这些特征认为它是泥岩底辟现象的反映。据接近此地质体边缘的沈55井钻探揭示,与上述泥岩底辟构造相应的井段,见到大套的暗色泥岩,其中夹有薄层砂岩,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故推测此泥岩底辟构造也具有含油气条件。
  • 王家映, Douglas Oldenburg, Shlomo Levy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6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如果把地层划分为电磁波或弹性波在其中的双程旅行时都相等的“微层”,则大地电磁场和弹性波的位移场的反射函数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或是在物理意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这样的话,大地电磁测深法也可以象地震反射法一样画出“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这种方法还可推广到二维大地电磁测深和电测深资料的解释。通过对二层、三层和四层断面的理论模型试算,说明此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MT中反射函数的精度受观测精度及计算方法的影响。因此,研究新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再如怎样把地震资料处理中一些消除干扰和提高分辨率的措施用于MT法。
  • 周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8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用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中的一种新的反演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博斯蒂克(Bostick)反演。该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曲线拟合法,它不需要给定初始模型,也不需要反复迭代,它是利用低频渐近线的交点能反映深度日以上地层的平均电阻率而与底层的电性无关的原理进行反演的。对反演后得到的深度一电阻率曲线进行一次微商,其极值点就是渐近线交点的位置。从实仍中将可以看出,该方法计算速度快,方便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 张德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89-93,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内蒙古二连的阿北地区发现一套砾岩储层,以“侵蚀、尖灭”方式覆盖在该区的玄武岩储层之上。在砾岩集中段,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自然电位曲线呈现明显的负值。砾岩储层的顶、底界面都形成较强的、连续的反射波,砾岩段内部是无反射的空白区。在砾岩体主体部位,反射外形呈迭瓦结构。迭瓦结构的下倾方向指示水流方向。砾岩层的层速度为2,700—2,900米/秒,在纵、横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表明砾岩存在相变。目前在该区已发现几处油田,油层位于侵蚀面之下,含油面积受侵蚀面控制。可见,阿北地区可能是一个侵蚀不整合含油气区。
  • 经验交流
  • 赵中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9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可控震源资料处理中,选取扫描信号有三种情况:①处理时用的扫描信号和野外用的扫描信号完全一样,但起、止时间不一样;②扫描信号的起、止时间相同,但起、止频率不同;③野外用的是一个频繁变化的扫描信号,而处理时用的是一个不变的扫描信号。对于情况①要考虑两令扫描信号之间的时移产生的影响。对于情况②要考虑共同频段之间的时差;当频率变化1赫兹时,造成的时移为0.463秒。情况③是无规律可循的。由此可见,扫描信号在可控震源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每炮记录相关时必需选用本炮实际记录的扫描信号,绝对不能选用计算机产生的统一扫描信号。野外记录的扫描信号变化时,必须有详细记录。
  • 张晓翼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平面波前法的原理,讨论了平面波前地震剖面的模拟与解释。平面波前时间剖面可用极小点时间剖面来模拟。将中间发炮的共炮点记录中各道叠加就可得到极小点的波至时间。零偏移距的单边放炮记录也可当作中间放炮记录做类似的处理。极小值时间剖面可直接作时深转换。模拟平面波前法除偏移和时深转换外,不涉及速度资料,因为它无需作动校正处理。此法对多次波和面波有较好的压制作用。
  • 高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立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12-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外刊题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13-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5, 20(1): 11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